典籍里的中国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白癜风中药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750275.html

等了20多天,《典籍里的中国》终于等来了第二期。

又是一期把人看哭了的节目,网友直呼:这一个月,等得值!

第二期《典籍里的中国》,解读的是一本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书——《天工开物》。

说它熟悉,是因为在中学课本上大家都学过。说它陌生,可能很少有人真的翻开过这本书。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里的一句话。

它的意思是说:人做不到只依靠自己长期生存,要靠五谷来供养;反过来五谷也无法只靠自身生长,要靠人来培育。

宋应星之所以把《乃粒》作为《天工开物》的第一篇,充分体现了他“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内在理念和思想。

节目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出现在结尾处,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袁隆平和宋应星,两位科学家跨越年的时空,在稻田里相见、相识、对话、凝视、握手。

听闻袁隆平少年时曾读过《天工开物》,而且非常喜欢里面的《乃粒》一篇时,宋应星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一幕也直接把观众看哭了。

古有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写就《天工开物》。今有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致力杂交水稻的研究。

尽管相隔多年,他们却都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造福人民的共同梦想。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

节目里自始至终都在诵读一句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这是一句充满着信念和力量的话。

这句话既是宋应星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的见证,也是他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写照。

饰演宋应星的演员李光洁坦言他非常喜欢这句话:我能感受到宋应星豁达的自我性情和时代思辨。

我希望能演出他的性格、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宋应星,可以说是一位旷世奇才。

他5岁开始读书。按照私塾的规定,当时所有的学生每天早上都得背诵七篇文章。

有一次宋应星起床晚了,他哥哥宋应昇早已完成了当天的背诵任务。

他则躺在床上,边听边记。等到了私塾老师考问时,他朗朗成诵,竟一字不差,令私塾先生大为惊叹。

稍长,他遍读经史子集,更是无不贯通。

乡试那年,江西考生1万余人,录取83人。他名列第三,其兄宋应昇名列第六。

随后的会试,他从30岁至45岁,连续六次参加,回回落榜。

深思之后,宋应星意识到,自己入仕为官,兼济天下的梦想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既然如此,还不如回乡著书,着眼于实用科学,立志研究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工农业生产技术。

在重官不重学,推崇政治,鄙薄技艺的封建社会,科举入仕似乎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

宋应星却离经叛道,胸怀异志。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反潮流之举。

在《天工开物》的序言里,他开诚布公地写到: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关也!。

意思是说,我请那些一心追求高深学问的文人们,把这本书丢掷到桌上去吧!因为它对于谋以功名、发展仕途其实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呀!

于是,宋应星走访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实地考察生产现场、手工作坊。眼观、耳听、口问、笔录,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记录并描绘出来。

每次落第归来,行囊中都装满了科考笔记。可以说,他的六次会试之旅,实为科学考察之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问万件事,拜万人师,宋应星将当时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总结出来,终于著成了《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之名,取自《尚书》和《周易》,寓意“人间巧艺夺天工”。

“天工”,意思是自然界提供的物质,正适合人类的需要;“开物”,是说人类的生产技巧,开辟了自然界物质的运用价值和范围。

全书分为三篇,共十八卷。每卷一个行业,涉及五谷、纺织、染色、陶瓷工艺、车船制造、冶金、兵器、珠玉等诸多行业。

对每一个行业,书中不仅作了系统的记叙,还在文后附图百幅,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天工开物》自年问世以来,在世界上一直广为流传,漂洋过海,传播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欧洲各国,甚至影响了欧洲的产业革命。可谓造福世界。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却又有情。

宋应星“六上公车而不第”,宋氏家族少出了一位进士,但中国却多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

三百多年后的我们,何止是还在读《天工开物》,更是在继往开来的科学实践中,在中华大地上奋力续写了更加恢弘而璀璨的“天工开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