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
读
推
介
三下六单元
童年的真善美(群读二)
SUMMER
童年是温暖的,似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抚在脸上;童年是甜美的,似甜滋滋的糖果融化在口舌;童年是快乐的,似春归的鸟儿唱着欢快的歌。同学们,上一期我们读了一组有关“童年”的文章,了解了《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的“糗事”、《掮枪的生活》中有理想的少年以及《种一片树叶》里童年的美梦。其实,我们在享受童年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这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童年,也应该有努力的脚步,有前进的号角。这一期,小编为大家讲几个名人的童年故事。
(一)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司马光从小读书刻苦勤奋,他觉得自己记忆力不行,背课文记生字总是没有别人快,就暗自说:“让我下苦功,来增强记忆力吧!”于是,他试着对课文多念多背,别人背两遍三遍,他要背五遍六遍。
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够用了。放学后,也得挤出时间来读书。特别是晚上,玩耍一阵后,他便读起书来。这一读,读得很晚。第二天还要早早地起床进行晨读。由于晚上睡得迟,他常常睡过头,耽误了早晨读书。
“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他想让母亲喊醒自己,但母亲心疼他,不想让他读书读得这么苦。
有一天,司马光看见后院有一段圆木头,灵机一动,心里想:“有办法了!”
司马光把圆木头擦干净,放在床上当枕头。他枕着木头睡,一翻身,圆木头就滚动,把他惊醒,这样,他就不会睡过头了。
一天,母亲在床上发现了这根圆木头,正想扔掉,司马光说:“母亲,千万不要扔,这是我的警枕。”
母亲听他一解释,感动地说:“孩子,用功读书是好事,但也不要累坏了身体呀!”
司马光回答:“母亲放心,孩儿不是小傻瓜,不会累坏身体的。”
由于发奋学习,司马光15岁时已读了很多书。长大后,他当上了宋朝大臣,主编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二)米芾学书
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画家,他不但绘画有名,而且书法也很有造诣。
米芾小的时候,曾经跟村里的一位私塾先生学写字。这个老师拿出一本字帖给米芾,说:“你天天照着字帖写,写好送我批阅。”米芾学字三年,不知写了多少张纸,可是字仍然写得平平常常。先生指着他的脑袋责备说:“笨小子,还是回家放牛吧。”米芾只好停学回家了。
但是,米芾不甘心,总想学写字。一天,村里来了一个秀才,秀才是赶考路过这里的。米芾听说这秀才的字写得很好,就跑去求教。秀才见他虽是个小娃娃,但十分好学,便答应教他试试。
米芾按原先的办法,照着字帖,写了厚厚一沓子纸,一清早,就送给秀才看。
谁知秀才随便翻了翻,把纸一放,冷冷地说:“请我教你写字,有一个条件,得用我的纸才行。”
米芾感到莫名其妙,但为顺从老师,他满口答应说:“只要能写好字,怎么都行。”
秀才笑了笑说:“我的纸五两纹银一张。”
米芾吓得目瞪口呆,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呀?这不是成心为难我吗?他犹豫起来。
“不买我的纸,就算了。”
一听秀才说算了,米芾急了,忙说:“我找钱去!”拔腿就往家里跑。
可他家并不怎么有钱,哪里舍得买这么贵的纸呢?母亲经不住米芾的百般央求,只好把自己从娘家带来的首饰当了五两纹银,给米芾拿去买纸。
秀才接过银子,把一张纸给了米芾,说:“你好好地写吧。”然后把银子放进袖筒里出去了。
米芾拿着五两纹银买的那张纸,左看右看,觉得不过是一张普通的纸。可他再也不敢轻易下笔,只是在那里认真地琢磨字帖,用手在书案上画来画去,想着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方法。琢磨来,琢磨去,他便入了迷,把字帖上的字一个一个地都印进了自己的脑海里。
到了吃午饭时,秀才回来了。他见米芾坐在那里,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纸上却一字未写,便问:“怎么不写呢?”
米芾一惊,如同梦中醒来。他喃喃地说:“纸贵,怕废了纸。”
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你琢磨了这么半天,写一个字给我看看!”
这可奇了,米芾写了一个“永”字,既和字帖上的字一模一样,又好像不一样,可漂亮了。秀才乐了,米芾自己也十分高兴。
秀才问米芾:“你说,为什么现在能写好?”
“过去写字时,没有用心,因此总写得不好。这次因为纸贵,我怕浪费了纸,先把字琢磨透了……”
“对,”秀才点点头说,“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现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窍门了。”
几天过去了,秀才要走了,米芾依依不舍地送别老师。分手时,秀才送给他一个布包,说:“不枉师生一场,我送给你这包小小的礼物,要在我走后才能打开。”米芾目送秀才远去,直到看不见他的背影才回家。到家后,米芾打开布包一看,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原来这包里装的正是那买纸的五两纹银。
后来,米芾成了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一直把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着这位苦心孤诣教他写字的秀才。
———选自《语文S版第八册》课文
(三)凿壁借光
汉朝的匡衡,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他小小年纪就去给人家干活,挣点钱来养家糊口,上学读书自然想也不敢想了。可是匡衡偏偏是个十分喜欢读书的孩子,他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10多里路以外的一个亲戚家里去,请他们教他认字读书。
经过长年累月的奔波,匡衡终于学会了不少字,能够看书自学了。于是他就从亲戚家里借了《诗经》等书来自学。他白天利用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读书,时间不够用,很想再用晚上的时间多读点书,可是他家点不起灯烛,无法实现这个愿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邻居家里夜夜灯烛辉煌,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于是匡衡就在自家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从洞中透过来的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匡衡就这样在困难的环境中刻苦奋斗,利用这样的办法读完了《诗经》等儒家经典,在青年时代就成了一个十分有名的学者。当时人们中间曾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在匡衡面前不要谈论《诗经》,匡衡一谈《诗经》会使你喜笑颜开。”意思是说,匡衡是十分熟悉《诗经》的专家,千万不要在他面前班门弄斧,而匡衡要是给人谈论起《诗经》来,那就头头是道,一定会使人听了高高兴兴。
后来匡衡通过考试做了官,与他同时的学者都纷纷上书皇帝,说匡衡的学问举世无双,应当重用。皇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一步步地提升匡衡,最后让他当了丞相。匡衡在艰难的环境中发奋用功而成才,为汉朝的政治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在砸缸事件中,我们觉得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在上面这个故事里,我们又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司马光,他天资并不聪颖,甚至还有点笨。故事通过“警枕”这件事,写出了司马光勤奋好学的特点。
米芾先跟村里的先生学写字,没什么长进。可是米芾不甘心,又向一位赶考路过的秀才学写字,懂得了写字的窍门——“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作者通过米芾学字这件事,着重使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执着好学的米芾形象。
匡衡家中贫苦,为了读书他想出了凿壁借光的办法,凭借自己的勤奋刻苦,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这三位中国古代少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少年的力量,他们用行动和努力获取成功,最后司马光位居庙堂高位,米芾成为了大书法家,匡衡成为了一代名相。同学们,读了这三篇故事,对你是否有所启发,树立一个小目标,并为之奋斗吧。
郝佳宁津南区八里台第二小学语文教师,
带着微笑朝着快乐出发,因为前方有需要我传播快乐的人。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