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人宋荦审定为真迹的韩熙载夜宴图是

文丨魏彬(原商丘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

一、关于商丘人宋荦

宋荦,清朝人,从今年算起,年前出生,年前去世,出生于商丘,去世于商丘,享年80岁(其墓地在今商丘睢阳区路河乡大史楼村)。宋荦是地地道道的商丘人,他是一个很好的诗人,也是一名画家,当然更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被称为“康熙年间十大才子之一”,也是“后雪苑六子之一”,他的清廉和超人才干,深得康熙帝的恩宠。宋荦做过黄州的通判,后来是江苏的巡抚,最后任吏部尚书。

宋荦与康熙皇帝关系特别好,他是一个官二代,一个比较成功的官二代。宋荦被人称是“江南第一大收藏家”,近代有周绍良先生曾经说“宋荦鉴赏之精,收藏之富,不唯冠绝一时,后来者也难以伦比”,说明对他的鉴赏能力和收藏的富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宋荦后来在商丘古城老宅建“御书楼”,专门收藏康熙给他的墨宝。

宋荦画画,比较擅长画墨竹,也画一些山水画,画境还是非常好的。康熙皇帝常常通过赏赐书画,作为一种嘉奖的方式,赏赐给自己的臣子,宋荦也受到过这样的恩赏。《韩熙载夜宴图》就应该是康熙皇帝给他赏物里面的其中一个。

宋荦精于鉴赏书画,鉴赏方式和态度非常严谨。宋荦在鉴赏一幅书画作品的时候,常常是通过目鉴的方式观察画的用笔、用色以及风格特点,来判断真伪。他十分重视鉴赏的依据,能被宋荦鉴定为真迹,并签上他的章,说明是他经过很严格的考据之后,得到的一种判断。

宋荦所说的真迹---《韩熙载夜宴图》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画本身是高度是28.7厘米,横长是.5厘米,算是一个巨幅画作了。这幅画前前后后有许多辗转历史,从签章序跋也能看得出来这幅画经历了很多人的鉴赏,这也是中国传统收藏书画的一个人文特点。对于这种人文特点,现在我们每个研究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也有一些人对这些收藏者,在图画上加盖印章,破坏原貌,持否定态度,比如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爱盖章,很多书法、绘画的作品都会有他的章。

二、《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渊源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画家顾闳中的作品。目前,我们看到他存世的作品,只有这么一个。我们后来鉴定说它还不是顾闳中的原迹,应该是宋人的一个临摹本。这幅画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个名作,我们现在称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他是以长卷的这种方式描绘了南唐的一个大官叫韩熙载,在自己家开宴行乐的一个场景的描述。

这个作品它不仅是一个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些风情。我们可以把它放置案头,然后打开它,可以看到这个栩栩如生的历史,看到历史当中的一些细节,尤其是表现某个故事的绘画作品,好像更让人有探寻的急迫念头。画家顾闳中把韩熙载生活的这种场景描绘的淋漓尽致,所有人物的状态,栩栩如生,用连环画的方式,来描述五个场景。

在画中,韩熙载出现了五次。它是五个段落,第一段是“听乐”,第二段是“观舞”,第三段是“暂歇”,第四段是“清吹”,第五段是“散宴”。第一段“听乐”其实是听琵琶演奏,看得出来是宾客们和韩熙载在聆听琵琶的情景。第二段“观舞”就是集体的观舞,描绘的是韩熙载亲自击鼓,整个场景描绘的非常生动,包括里边的和尚伸出手指,好像是刚刚鼓完掌一样。第三段是“暂歇”,描述的是整个活动宴会中间休息的一个场面,人物安排的相对比较松散,韩熙载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整个气氛是舒缓放松的。

第四段就是“清吹”,韩熙载盘坐在椅子上,欣赏着五个歌女的合奏。描绘的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和一个侍女说话,奏乐的人排成一排,姿态不同,这个画面当中,让人感觉到好像是有音乐的存在一样,非常生动。第五段是“宴散”,依依惜别,描述的是有人离去了,有依依不舍的和侍女们谈心说笑,还在营造一种热烈而冷清,缠绵而又沉郁的这种氛围。整个作品艺术水平非常的高超,造型非常的精微。整个绘画的线条流畅,色彩绚丽,但也不俗,笔墨有变化,尤其是上色的时候,非常和谐,非常丰富。

有人了解完那幅画以后会觉得好像是一个古代版的无间道,为什么?我们首先要了解那幅画的创作背景,因为这个顾闳中是宫廷画家(当时是南唐后主李煜)。当时韩熙载本来是北方人,后来因为他父亲的原因,逃往了江南,然后投顺了南唐。整个南唐时期宫廷斗争非常激化。因为李煜本身就是一个很紧张的状态,一方面屈辱求和,一方面还得对北方来的一些官员百般猜疑。

在此背景下,韩熙载身居高职,所以也是出于保护自己,故意在装扮上,在生活上表现的比较腐败,醉生梦死的这么一种状态,也是希望李后主,不要怀疑他,不要认为他有很大的政治野心,这样可以自保,但是,李煜对他还是不放心,他派顾闳中到他家里去,然后窥探他的这个活动,命令宫廷画家把他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然后就有了这幅画。因为韩熙载很明白顾闳中过来的意图,所以才故意不问世事,不问政治的事情。然后,就是完全沉醉于歌舞当中,醉生梦死的一种状态。相当于是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

这个画家凭借他的洞察力和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里边宴会的过程,记在心里头,回去以后挥笔作画交给李煜。李煜看过画以后就放过了韩熙载,没有想到一幅传世的精品,就这样被流传了下来。这个故事的创作背景,现在大家更多认为是这样,当然也有其他版本的传说。总之,有这么一个故事,有这么一种政治原因,导致了这幅画的存在。

三、一幅画中蕴藏的人生感悟

其一,好像每一种事物,当它有一天面对历史的时候,历史会用它自己的方式来选择,来记载,来解读。与哪个人的主观意图没有关系,与这个事情的本源好像也没有关系,与当时的人怎么评价也没有关系。它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艺术的标准、真善美的标准。也就是说,历史会按照它自己的标准与逻辑来衡量,时间越久远,历史沉淀下来,会有新的解读,会有更加客观的解读。

其二,《韩熙载夜宴图》的五个篇章,处理的非常巧妙。它让我想到了这种处理方式像极了连环画,韩熙载出现了五次,这么一种描绘手法,它是一种高级的连环画,也是我看到最具艺术价值的连环画,这种绘画处理的形式,我们觉得非常有研究的价值。大家设想一下,在古代要描述一件事情,不是用文字的方式去描述,而是用图,画家就是用这种连环画的方式去告诉你,这种创造来源于功能的需要。

其三,顾闳中这个伟大的画家,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他的这一幅作品,还是一个临摹品,让人不禁联想到底有多少伟大的画家,消失在历史的滚滚洪流当中,每想起来都会让人感慨不已,因为顾闳中不可能只画过这一幅画,画这么好。所谓“废纸三千”,“废纸三千”在哪,“废纸三千”以后他不可能只画这一幅画,那么他的画又在哪?有人说往事并不如烟,但是,像这样真实的作品、这么棒的作品在哪儿呢?我相信还有很多像顾闳中一样的庞大的宫廷画家群体,他们中的有些人的一幅画我们都没有看到,实属遗憾。

其四,记录当下是为后世记录历史,一幅画的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巨大的。从这幅画里面,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古代的信息,不同角度研究的人,不同的学者会从这幅画里看到不同的历史信息和不同的价值。我们各个层面的专家会从这幅画里面看到什么?

看到服装的演变,看到家具的使用,看到人文在历史当中的变化,看到音乐、乐器、舞蹈,看到绘画,看到社会关系的处理,看到政治斗争,看到餐饮,看到艺术的传承,看到宗教,看到家族的故事,我们还看到人性,甚至有些人会研究古代人的胡子,通过韩熙载美髯公,让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这个士人的胡须是怎么的一种存在。当然,真正的学者会从这些信息当中发现背后更大价值的东西。

其五,在古代,学习困难,信息流通不方便,很多人想看到一些书画资料,特别难。因为没有复印品,没有高科技的印刷,美术作品都是孤本。比如,这个《韩熙载夜宴图》,从南宋经过元朝经过明朝,最后通过皇帝送到宋荦手中,在乾隆时期又回到清宫,然后让末代皇帝溥仪带出宫,流落民间。后来,张大千发现,出重金买到,辗转到香港,又从香港回到大陆,最后进到故宫。这种资料的流转让人无限感叹。

有一些纯文字的书本,还好可以通过手抄本抄下来。但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因为手抄者的个人原因没有抄对,然后不断的这样传下去,其实会出现和原本有很大的出入。比如,道德经流传到现在,有那么多的版本,很多的争议就是因为古代在没有印刷机之前,这种手抄本的存在,一方面传递着文化,一方面出现一些人为的不同理解、不同的版本。

纯文字尚且是这样,绘画就更难了,我们常听说是“乱世藏金,盛世藏画”。为什么画那么重要?我们可以这样来判断,古代人的绘画,就是一种不可复制的,但又是可存放的物质类的、高级人文的精神结晶。这种定位和性质,在古代就决定了它和权力有关,和家族荣耀有关,和历史环境有关,和经历的时代有关。所以,如果宋荦没有“官二代”的人文环境,没有他父亲和祖父的积累,没有家族人文的积累,想有很好的学习机会还是比较难的。

其六,在这幅画里边,大家可能看到韩熙载这个人画的特别大。而那个状元,琵琶女,画面大小都不一样,这种处理技巧,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在我看来,这里面隐藏有尊卑的概念。另外,它是一种时代的意义,古代审美的观念,认为“大为尊”。大家看看这个“美”字,它是“从羊从大”。所以中国的古典哲学,美学在审美情趣和审美哲学上还是受到“美”这种字本身含义的影响。所以,呈现在绘画上甚至呈现的雕塑上。大家可以去看看群雕像,甚至在寺庙里头,你会看见人物有大有小。这种艺术形式的演变和中国古典的哲学是有关联的。

另外,我想延伸一些关于“大人”的称谓的认知,对古代人称为韩大人,李大人,这种“大人”,其实指的是得道的人,得道的人成为大人。所以在绘画上,包括我们看很多作品,古代的人物画作品都会看到这种处理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事情。它有古代古典哲学和审美情趣的影响,我觉得也有绘画者对某种历史观念的一种特别的认识。但是这种特别的认识究竟特别在哪?除了我们现在感知到的这些之外,我觉得应该还有其它的历史的秘密,还需要去挖掘一下。

其七,这幅画本身所体现出来的艳而不俗,炫而有素,就是高雅的感觉。这种审美境界和审美情趣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因为我们拿这幅画和当下很多所谓的很高级的画师相比,为什么我们大多都认为还是古代人画的好,这种气质,这种品质,这种氛围营造,应是古人更胜一筹。

由此,还是建议当下自认为很厉害的研究员、教授、画家和一级画师们,应该放下架子,看一看这些古代人的绘画,抱着一个谦虚的态度,去深入研究中国绘画的精品,要深入研究,而不是泛泛。如此,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会有新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7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