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大收藏家,直隶总督张镇芳的公子、袁世凯的表侄子。和溥仪的堂弟溥侗、张学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张伯驹家境殷实,一生对收藏挚爱,为了古董书画文物,不惜一掷千金。
在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把所收藏的珍贵文物书画都捐献给了国家,体现出了高拳拳爱国之心。
有人说“半个故宫都是他捐献的”。这是对张伯驹最客观公正的评价。张伯驹心中只有一个愿望:
“这些文物是中国的,见证了中国灿烂辉煌的文明历程。无论如何人不能流到国外”。
张伯驹就曾经为了一张“破纸”,变卖了家产,付出了22根金条,甚至连李莲英的豪宅都搭进去了。
那么,这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呢?
短命王朝的珍宝
众所周知,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但是在中国绘画史上,隋朝却产生了展子虔这样的大画家。
而展子虔唯一流传下来的山水画作,就是《游春图》。
《游春图》的历史价值在于绘画史上的地位。之前的山水画都是作为人物的背景而存在的。而《游春图》则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逐渐成熟。开创了后代山水画的创作模式:青绿重彩,工细精巧。
画面上是明媚的春光中,人们在山水之中游乐,有的乘船、有的骑马、有的步行。桃红、柳绿、山青、水秀、绿草如茵。横长将近半米,为43厘米。高为横长的将近两倍:80、5厘米。画面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作品。
二、《游春图》的流传
《游春图》的价值,很早就被业内画家和藏家所看好。
宋朝时候,酷爱书画的宋徽宗对《游春图》非常喜爱,用他特有的“瘦金体”题写了“展子虔游春图”。
元朝元成宗时期,《游春图》被赐给了鲁国大长公主。
明朝,《游春图》被附庸风雅,贪财好利的严嵩据为己有。后来又回到了皇宫。成为清朝皇家的收藏品。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懂得皇家收藏的艺术品的价值。《游春图》也就被溥仪一直带在身边。
到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也把诸多价值连城的书画带出了故宫,一共件。《游春图》也跟着溥仪到了天津,又到了东北的长春。
年8月,日本战败,溥仪要出逃,在沈阳飞机场被俘。
之前溥仪所收藏的很多书画作品被溥仪偷着变卖,供他享乐。
苏联红军在看守皇宫的时候被一群觊觎宫廷珍宝的人灌醉,大量的书画被偷出了皇宫,《游春图》也就散落在民间。
三、《游春图》再现
北京琉璃厂有很多古董商,一个个就如长着“鹰眼”的鹰,瞪大双眼,准备在市场上找准时机,大捞一把。
他们听说东北的长春有溥仪留下的很多价值连城的“宝贝”,就决定到东北“淘宝”。
有一个古董商集团的头目马霁川,带着手下就到了长春。这趟长春之行,就发现了《游春图》。
马霁川手下有一个有一定眼力的穆幡忱。一天在长春的大街上闲逛,发现了一个古董店。
突然,穆幡忱发现了一幅画。穆幡忱属于北京的“侃爷”一类,对书画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凭借着在琉璃厂的经验,他知道,遇到“好东西”了。
和古玩店的老板一顿神侃,说店里的《游春图》是赝品,也就是挂在家里玩。
店老板也是二五眼,就相信了不是真迹,本来要价20两银子,现在10两银子让给了穆幡忱。
穆幡忱把这张老板没看上的“破纸”交给了马霁川,马霁川看到了《游春图》,眼珠子差点掉地下。
马霁川识货,有眼力,知道这趟长春之行,将会给他带来滚滚财源。
马霁川好像看到了黄金和美元在涌向他马霁川的腰包。激动得老脸红红的,喘气都急促了。于是马霁川准备卖给外国人,因为外国人能出大价钱。
四、张伯驹倾其所有,拿出22根金条
马霁川得到了传世名画《游春图》的消息传到了张伯驹耳中。
张伯驹心急如焚,担心《游春图》被马霁川卖到国外,张伯驹对这些眼里只有金钱的古董商人了解了,他们才不管什么国宝不国宝,能卖出大价钱就是目的。
在这之前,已经有一件国宝被卖到国外,让张伯驹痛心疾首。那就是唐朝韩干的《照夜白图》。
《照夜白图》表现的是唐朝皇帝的一匹宝马“照夜白”的形象,是以画马著称的韩干的力作。原来藏在道光的曾孙溥心畲手中。
因为王府的开销很大,溥心畲就把《照夜白图》出售了,在古董商手中,被转卖给了英国人。
后来辗转到了美国,现在藏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
张伯驹对《照夜白图》的流失痛心疾首,绝不能让《游春图》再被卖到国外,那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是国宝。
张伯驹找到了故宫博物院,但是故宫博物院在当时根本拿不出巨大的一笔费用来收藏这幅画。
但是故宫博物院和古玩行业协会说明:这幅画无论如何不能流出到国外。
张伯驹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了。张伯驹亲自找到了马霁川,探听一下马霁川的的心里价位。
马霁川是老奸巨猾,知道真正的买家来了。就狮子大开口,张嘴要价80根金条。
张伯驹对着80根金条也是感觉是天文数字,无力承受。
之后,张伯驹又找到了在当时北平收藏界颇有名气的马保山,希望马保山能够从中说和。
马保山找到了马霁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了《游春图》的价值,在这多事之秋,《游春图》更不能卖给外国人,用国家和民族来打动马霁川。
马霁川作为老奸巨猾的商人,知道《游春图》已经轰动了北平的文物界,卖给外国人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了。而张伯驹是唯一能够买得起《游春图》的人。
之后,马霁川给出了《游春图》的价位:22根金条,必须是成色十足的香港金条。
张伯驹虽然为“民国四公子”,搞起收藏挥金如土,但是现在已经买不起《游春图》了,他连10根金条也拿不出来。
张伯驹一筹莫展,彻夜难眠。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宝《游春图》被偷偷贩卖到国外。
最后,张伯驹毅然决然要卖掉在北京的宅子:慈禧太后最宠幸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宅子。
李莲英的这所宅院占地13亩,李莲英花了大价钱把这所宅院建设的富丽堂皇。
张伯驹当年花了一笔巨资才得到了李莲英准备养老的这所宅子。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卖掉这所宅子了。张伯驹找到了中间人,当时的辅仁大学出资万美元,收购了这所房产。
因为马霁川要的是黄金,所以还需要换成金条。最后又把美元换成了金条,凑成了22根金条。
当时张伯驹心花怒放,以为《游春图》就要到自己手中了,马霁川却又提出了金条成色不好,需要增加金条。可见商人的黑心,眼里只有利益。
张伯驹又犯难了,为了《游春图》,张伯驹几乎是倾家荡产了。
深明大义的张伯驹夫人潘素受张伯驹的影响,同样心中有国家,看到丈夫为了《游春图》殚精竭虑而不能得到,毅然决定卖掉自己的首饰。
这样又凑足了6根金条。双方成交的时候,都非常激动。
马霁川激动的是自己的发财梦得以实现,自己和几辈子的后代都可以衣食无忧了。
张伯驹激动的是国宝《游春图》终于能够在自己的手上保存,没有让国宝流失到国外。
张伯驹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游春园”,自己取号“游春主人”。《游春图》放在住宅的案头,每天欣赏,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书画大家张大千也从南京到了北京,准备花重金收藏《游春图》,得知了张伯驹已经收藏了,开始是遗憾,后来则是释然。
张伯驹和张大千是好朋友。国宝没有流失到国外就可以了,只要在中国人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深深热爱着新中国,他看到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看到了国家的欣欣向荣。
在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商议,要为国家做写事情。决定把包括《游春图》在内的十三件书画作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当时的文化部举行了正是的捐献仪式,为张伯驹颁发了奖状和奖金三万元。张伯驹夫妇用这三万元都买了公债,支援国家建设。
战场上抗日杀敌是爱国,科学家从国外冲破阻挠从事航天航空研究是爱国,张伯驹斥巨资保护文物,最后捐献给故宫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爱国,同样让人肃然起敬。
年2月,爱国来人张伯驹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颖超,文化界领导人夏衍、刘海粟等都送了花圈和挽联。
《游春图》将永恒。
张伯驹也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