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字楼里的烟火气

华斌无锡问字楼主人,嗜读书、勤思考,尤爱金石印章、紫砂刻画,终日沉浸在问字楼里阅读、写字、画画、赏物、品茗,日复一日,求索不息。华斌的书房,在家中第二层。空间偌大却显得充盈,墙上的画作、柜顶上的爱物、桌案上的书籍,一眼望去琳琅满目的。“我不喜欢书房太整齐,整齐了自己就不舒服了。”书架上的书没有分门别类的排序,它们依着华斌近期的喜好和研究方向调换位置,最近要翻阅的书尽可能被堆在案头或是书架上触手可及的地方。画案上,笔墨纸砚外,右手边时常放置一只吹风机,想来是方便挥毫之后顺手拿起即可吹干笔墨。随性自在,他说,这书房里有他自己的“烟火气”。取名“问字”华斌美术科班出身,热衷书法、绘画和印章的创作。而写书法、刻印章,又须得对文字了如指掌。“印章、书法所用的字一般都是上古文字,比如说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篆书到隶书等等,这最晚的也要到秦汉了。”想要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十多年前,华斌就开始对古文字学产生了兴趣。谜一般的古文字,让华斌充满好奇。“现在认为这个文字是这样的起源和意义,也许过段时间就会有出土的文物来证实你的观点正确与否。就像汉代许慎编的《说文解字》,虽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字典,但也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他说,现在是一个幸运的时代,近现代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让古文字的研究不再那么闭塞。新的发现、佐证、定义……在一次次解开古文字身世之谜的同时,也悄然打开了华斌的创作源泉。十五年前,华斌拥有了这间书房,便为它取了个名字,叫做“问字楼”。另外一个“我”70后的华斌从小嗜书,书房里的书多是自己淘来,购书也是他每月生活开支中最大的一笔花销。聊起买书的经历,华斌心生感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的网购他并不大接受,买书去书店已是习惯。身在无锡,周边的苏州、上海、南京、杭州都是常去的“据点”,偶尔也要往北方去,来来往往,脚步基本遍布了全国各地的书店。那时,逛书店是华斌每天必做的日常,并非一定买书,而乐于享受逛的过程。“挑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发现’,在熟知的书类里遇见一本新书,像遇到一个新朋友;有时也会偶然发现寻觅已久的书,像久别重逢的老友。这过程,身心都是愉悦的。”不过,近两年买书的方式在悄悄变化,华斌自己也没想到,手机网上购物的便捷几乎改变了他逛书店的习惯。“手机上点一点就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书,只要每天去取包裹,其实也蛮好。”虽然不再每天逛书店,但对新知的渴求、阅读的习惯依然根植在心里,书房里的书也日益增多,从传统古籍的经史子集到金石书画,还有考古、器物和收藏方面的书。不知不觉间,问字楼陪伴华斌度过了十五个春秋,日积月累地丰满起来。一次,华斌不经意看到十五年前书房的照片,内心诧异:“哎呀,当时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那个感触,宛如看到自己年轻时的照片。我好奇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诧异?“因为觉得陌生,这个陌生感来自于气场的不同。当时一百多平的书房对我来说,太大了,完全无法操控它的气场。而慢慢的,我感觉它变得越来越小,到现在都已经有些装不下了。我在经营它,它也在养我,我们共同成长,它也就是另外一个‘我’。”一颗平常心问字楼里摆放着许多他心爱的器物,老家具、案头清供、古玩、瓷器……这些收藏或是历史价值和文化性兼具,亦或饱含艺术气息,滋养着华斌的学问和创作。回想起来,最初收藏的民窑青花瓷让华斌在文人写意画的创作上豁然开朗。当时的华斌,还是无锡师范学院的学生,学习文人写意画。一次,看到了一些明末和清代的民窑青花瓷,让原本看多了经典作品的他幡然醒悟,“民窑青花瓷上极简的表现手法是对艺术的一种独特领悟,那种写意的状态和意趣,让我感知到那是真正写意画的魂。”遇见民窑青花瓷后,华斌开始意识到,中国绘画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的写意画、文人画,可能更多是以一种更加生活、更加轻松的心态创作的。就如民窑青花瓷的匠人,他们或许普通,天天做着水杯、碗碟之类的日常用器,那种心态,是放松的、平和的、超越艺术的,也是非常生活的状态。好比王羲之在春游回来写下的《兰亭集序》,它是不刻意创作的书法作品,是游玩后自然涌现的一篇“内心感受”。在问字楼的华斌,日常的挥毫泼墨也不会顾及太多,画案上的水仙悄然花开,他便提笔绘下,绘下他的生活。原载于《美在中国》8月号特刊本文已获问字楼头公号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