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杨乃武案的清代四大冤案之查赈官之

白癜风优惠 http://m.39.net/disease/a_7534607.html

年11月(清嘉庆十三年),天寒地冻,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善缘庵内,到处慌作一团。

有人死在了庵内!

死者是新科进士、候补知县李毓昌,他是奉命来山阳督查赈灾情况的。人命关天,死者又身份特殊,此事非同小可。

很快,山阳知县王伸汉来到了现场,对李毓昌的死因展开调查。

按李毓昌长随李祥的说法,老爷是九月底来到山阳的,期间一直在山阳境内检查赈灾情况。十月底,曾因感冒卧床调养,到了十一月,病情越发严重,但老爷拒绝就医问诊。这天夜里,李毓昌觉得自己病情加重,坐立不安,就把他们几个都赶出了房间,自己独自卧床休息。到了第二天准备伺候老爷起床时,才发现他已经悬梁自尽。

另外两个长随顾祥和马连升的供述也和李祥基本一致。

长随这个职业,在清代已经十分成熟了,它可不是仆人那么简单,长随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职业,从业者不但要照料官员的日常生活,还得熟悉钱粮谷米、刑律诉讼这些日常事务,而且还得拼名字——名字必须要喜庆。这么重要的角色,长随们也有一个响亮的称号,按重要性被称为大爷、二爷……

比如李毓昌这三位长随的名字,就很符合这一标准。连升、李祥、顾祥,叫起来多得劲!要是长随中有个叫双规的,那就太丧气了。

有了初步结论后,王伸汉把此事报告给了知府王毂(gu)。王毂的府衙也设在山阳,距离县衙不远,他也很快来到了现场,并且带来了仵作李标。

李标验尸后,出具了一份“仰面两眼胞合,口微开,舌出齿二分,咽喉下有缢痕一道,起向两耳根,斜入发际,斜长七寸,深三分,阔五分,青红色,两手微握,两手心、十指、十指肚、十指甲缝,俱有坠青色……委系生前自缢身死。”的验尸报告。

但要想就此结案,不行。

还要继续向上报告,得等省上和刑部两级部门认可才算完事。

在这期间,李毓昌的叔叔李泰清也来到山阳,和长随马连升扶柩返回老家山东即墨。

说起山阳知县王伸汉,好,不是一般的好,是大大滴好!

他不但帮李毓昌的两个长随李祥和顾祥分别找了新工作——在其他官员处当长随,还给李泰清送上了一份丰厚的盘缠——两。虽然当时中国因为长期贸易顺差导致白银购买力下降,但两仍可以买到70多石大米,是一份不折不扣的重礼。

时间来到半年后。

李毓昌的妻子在清洗他生前所穿的皮袍时,发现胸前、袖口都有大块污渍,洗衣服的水也变成了深红色,闻起来还隐隐有股血腥的味道!这个发现让李毓昌遗孀神情恍惚,多次梦到李毓昌说自己死于非命。

而李毓昌的叔叔李泰清,也有了发现。他在李毓昌的一本书中,发现了写有“山阳知县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负天子”字样的纸片。

疑点重重,李毓昌之死必定大有蹊跷!

李家用银簪验尸后,银簪颜色变黑,经过商量后,李家决定上京告状。

李家推举出告状的人选是——李泰清,李毓昌出身农家,李泰清这个武秀才算是家族中唯一见过世面的人。

李泰清到了北京后,向都察院递出了状子。

都察院这个部门,主管监察、弹劾和建议,同时也受理从各地来北京鸣冤的诉状。通过都察院,李泰清的诉状成功来到了一把手嘉庆的案头。

嘉庆从诉状中发现了三个疑点:

疑点一、至今没有见到江苏省关于此案的官方报告;

疑点二、李毓昌临死当天还参加了山阳知县王伸汉组织的酒宴;

疑点三、山阳知县给家属送上厚礼和推荐两名长随的行为也非常可疑。

能得出这些结论,说明嘉庆同志的智商还是很在线的,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不堪。

智商在线的嘉庆同志下了两道圣旨,一道给山东,验尸工作由他们来搞;一道给江苏,对相关人员的调查由他们进行。在圣旨中,嘉庆还不忘敲打这些人“若不细心研究,致凶手漏网……惟执法重惩,决不轻恕!”

但很快,他发现他高估了圣旨的威慑力,也高估了那帮官员的节操。

山东方面倒是很老实,用《洗冤录》中记载的蒸骨法,发现李毓昌两锁子骨、肋骨发黑,其他骨头正常,得出了“中毒后以人力致死”的结论。

而江苏方面,在总督铁保的主持下,提审了王伸汉、仵作李标、善缘庵僧人后,得出一个结论“李毓昌确系自缢身亡”的结论。

而关键的当事人——李毓昌的长随李祥、顾祥、马连升三人,铁保只问了一句“三人现在何处?”被下人一句:“自谋生路,无法寻找。”轻轻一笔带过。

作为一方大员(两江总督)的铁保,怎么会不清楚这其中的门道,他的目的只有一个——糊弄。

说起来,李毓昌中举人时,铁保还是他的座师,但现在,57岁的铁保只想保住他的两个属下——王毂和王伸汉,自己好平平稳稳混到退休。这俩人为什么对铁保如此重要?答案是:这俩人都是他一手举荐的。这俩人出了问题,铁保这个举荐人多半是脱不了干系的。

怀有这一想法的铁保,只能对他的学生李毓昌说一声对不起了,毕竟跟学生的冤屈比起来,自己的锦绣前程才更重要嘛。

但铁保忽视了嘉庆的决心。

两份报告一对照,嘉庆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有人在忽悠他,心情可想而知。忽悠老板这种事,忽悠好了叫忽悠,忽悠不好叫作死。

嘉庆很生气,就派仪亲王永璇牵头,礼部、刑部、吏部、都察院组成联合专案组,查,一查到底!

三名长随中的马连升正好在北京办事,第一个落网。

马连升捱不住刑部的严刑拷打,只能如实招供。

很快,王毂、王伸汉、李祥、顾祥一干人等也被押解到京。

案情真相大白!

王伸汉是陕西渭南人,学习很渣,连秀才也考不中,像他这样的人,原本是没有机会做官的。但到了清后期,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很简单就能解决,拼爹或花钱。

王伸汉就通过花钱,弄了个中央党校(国子监)文凭,开启了自己的职场生涯。

监生要想做官,可不是件容易事,还得继续花钱。他先是捐了个从九品的小官,嘉庆十三年(案发当年)五月才署理(暂代)山阳知县,十月正式任命。他的举荐人正是两江总督铁保,铁保给他的评价是:“办事认真,心里明白,办理……均无贻误”。

就在这年八月,山阳遭受了一场水灾。九月,朝廷下拨赈灾银九万九千两,一个很吉祥的数字。

这些钱,对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山阳百姓来说,与救命钱无异。

但对王伸汉来说,却是中饱私囊的大好机会。他的手段并不高明,采用虚报受灾人数,伪造户口的方式,把两万四千两装入了腰包。

而李毓昌,虽然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但在嘉庆年间,已经没有实职可授。原因很简单,就业岗位就那么多,买官的人多了,岗位自然就不够用了。所以李毓昌只能以候补知县的身份等待分配工作,他的第一份临时工作是——前往山阳核查赈灾情况。

他们这个督察组人不少,共有九人,这种工作,通常都是转一圈,领了红包就走人,回去该怎么说自己清楚。李毓昌能摊上这种肥差,估计跟他铁保门生的身份是分不开的。

职场菜鸟李毓昌,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历练机会,他想出了一个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逐一核查。

别人走马观花时,他在搞核查;

别人觥筹交错时,他还在搞核查;

别人笑纳红包时,他还在搞核查。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之后,李毓昌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让山阳知县王伸汉人头落地,可能还会牵扯一大批人,甚至包括督导组的同僚。

这种日复一日的工作成功引起了王伸汉的不安,王伸汉打算拉李毓昌下水,他向李毓昌开出了一个在他看来无法拒绝的价格——所贪污钱款的一半。

李毓昌油盐不进,拂袖而去。

王伸汉又使出了他的第二招——收买随从。长随们也有自己的朋友圈,李祥和王伸汉的长随包祥都是圈内人,逢年过节还互相寄点土特产,没事还交流下工作心得啥的。现在,到了圈子发挥作用的时刻了。

李祥受包祥所托,去说服李毓昌。毫无意外地,李祥也失败了,还被劈头盖脸骂了一顿。

随着督促结束的日子越来越近,王伸汉也越来越慌。要是能把李毓昌那本核查册子偷过来,不就都万事大吉了。

李毓昌是个精细人,关键证据都是贴身收藏,几个长随也找不到下手机会。

11月初五,李毓昌接到了王伸汉的赴宴邀请,在席上,李毓昌喝醉了。

散席后,李毓昌回到了借宿的善缘庵,睡到半夜,突然觉得有些口渴,就呼唤长随李祥给他送碗醒酒汤。

图穷匕现,狗急跳墙,李毓昌喝下的醒酒汤中被加入了砒霜!

喝完醒酒汤的李毓昌觉得腹痛难忍,就大声呼救,来的却是包祥、李祥、顾祥、马连升四人。

四人担心李毓昌呼救会惊醒其他人,情急之下,李祥用毛巾将李毓昌捂死,然后马连升解下腰带将李毓昌吊在房梁上,伪造出自缢身亡的假象。

接到报案后,王伸汉立刻向王毂说明了情况,并送上两千两白银。到达现场后,王伸汉不忘搜走最关键的证据——李毓昌的赈灾手记。在验尸过程中,仵作李标发现了可疑之处——死者嘴角有血,但在王毂的善意提醒下(打了二十大板),做出了自缢身亡的结论。

被李毓昌案一并带出的,还有其他几个人:

同知林永升(同样是个很吉祥的名字),受贿一千两;

府知事余清阳,受贿二百两;

州同知龚国煊,受贿数额不详;

州同知谢为林,受贿数额不详;

典史吕时雨,受贿九百两;

从九品温南峰,受贿七百五十两

训导言廷璜,受贿三百两;

县丞张为栋,受贿三百两。

这些人,都被处以杖刑、流放和抄没家产的刑罚。

两江总督铁保,被革职后发配新疆,巡抚汪日章,被革职,江宁布政使杨护、按察使胡克家均因为未能查明李毓昌案被革职,留用河工效力。

再来说直接责任人:

山阳知县王伸汉因侵吞赈灾银两、谋害查赈官员,罪大恶极,被立即斩首,家产全部抄没充公,两个已成年儿子被流放新疆,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也要待长大后,再行发配到万里之外的伊犁;

为王伸汉发挥桥梁作用的仆人包祥,“先进行刑夹一次,再行处斩”;

淮安知府王毂“知情受贿、同恶相济”,同时贪污巨额赈灾银两,被处以绞刑。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李毓昌的三名长随,下场必定凄惨无比。

这三人最初都被判凌迟处死。

事实上,没这么简单。

李祥,押送山东后,交给登州知府再押送到李毓昌的坟前,先行夹刑一次,再行处死,最后还要摘心祭奠。

顾祥、马连升,先刑夹一次,再行凌迟处死。

这起案件最终以两名官员被处死,十几名官员被革职、降职、流放,几名长随被凌迟的结局收场,可谓雷厉风行大快人心。

嘉庆:“反腐,我是认真的。”

但对典型案件的从严从重处理,真能解决大清王朝制度深处的顽疾吗?相信大家都有答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