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有句老话: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
细细想来,非常有意思,也很有道理。刚做好的鱼很香,但是放上几天也就变臭了,我们到别人家做客,刚开始人家很欢迎,但时间久了,别人也会心生厌烦;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不能过头,就好比孔子所说:过犹不及。
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分寸感的重要性,做事把握好分寸,这便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情商;会处事的人,也就是情商高的人,知道分寸在那里,这是一个人的智慧,也是一个人的修养;
第一:分寸感,是预留余地
古人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我们身处什么位置,就做什么样的事情,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别的事不过多插手,这也是分寸感;
为人处世,给别人留有余地,给自己也留余地。
若我们显得太过于聪明,甚至逾越了某条界限;那么,往往便做不好事情,也会惹得别人心生厌恶;
三国杨修是曹操手下的一名谋士,颇有才华,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招致杀身之祸。其中曲折缘由,一半是由于杨修一昧表现自己,失了分寸。最后惹恼了曹操。
一回,曹操造了一座花园。建成后,曹操前去观看,随后在门上写了个“活”字,便离去。
众人不知曹操是何用意,这时,杨修站出来说:“门里加活,就是阔。丞相是认为门太大了!”
随后重建了园门,再请来曹操参观。曹操很高兴,问:“谁知道了我的心思?”众人答:“杨修。”
又一次,有人进贡来一盒酥糕,曹操提笔写上:“一合酥”,便置于案头。
杨修见到后很高兴,然后将糕酥与大家分了去吃。
众人不解,杨修答道:“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这是丞相的意思。”
如果一次被别人猜中心思,曹操会高兴,但是几次,曹操心中就不会这样想了,一代枭雄的小心思你可以随便猜透,难免会让曹操心生不悦;
终于,在鸡肋事件中,让曹操找到借口,将杨修斩于帐
杨修才思敏捷、智慧过人不假,但是表现欲太强,但是没有考虑曹操的感受和想法,最后把路走死了,没有给自己和曹操留一分余地。
分寸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懂分寸的人,与人交往中让人感觉舒服又不失体面,留白又不疏远。
第二:分寸感,是守住了距离
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处世,讲究距离,不要靠得太近,也不要隔得太远;
天与地有距离,让世界空旷又高远;日与月有距离,才形成黑夜和白天;人与人之间有距离,才会有尊重和美。
汉朝严子陵就很懂得距离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他跟光武帝刘秀守住了距离,作为朋友,始终没有越过这条界。
当年,严子陵和刘秀同窗多年,好比睡上下铺的兄弟,经常一起到处旅游。
后来刘秀混得很好,做了皇帝,就想请自己这个老朋友出来做事。
但严子陵一听到消息,便改名换姓,归隐山林,躲了起来。让光武帝好找!
后来有人传言有个奇怪的家伙,每天披着羊皮衣服在湖边钓鱼。
刘秀知道只有严子陵会这样做。便亲自赶往桐庐。故友相见,都很欢喜。两人有的没的聊了好几宿。
严子陵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只讲自己在这富春江上如何垂钓鲫鱼、如何清蒸下酒,又如何地自在逍遥。
光武帝苦笑不已,也理解他的用意,便没有强求,由他去了。
严子陵之所以受到皇帝的尊重,是因为和皇帝保持着一定距离;若他留在皇帝身边做事,只怕皇帝对他的尊重会慢慢地消失。而且自己也是伴君如伴虎;
“人生如尺,必须有度。感情如面,最忌越界。”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其实就是彼此尊重。相处起来没有了边界,也会变成一场灾难。
第三:分寸感,是通透了进退
关于为人处世,没有一定之法,规定一定要怎么干,一定不要怎么干,关键是要适合、恰当,做到进退维谷。
有人说“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分寸感就是,该争的时候,进一步锱铢必较;该让的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
做到懂分寸、知进退,便可乘风破浪成就大事,也可以及时止损。
留侯张良便是如此,张良是韩国人,韩国毗邻秦国。而秦始皇第一个灭的就是韩国,张良少年意气,曾在博浪沙刺杀秦王。
刺杀失败后,张良逃至下邳,隐姓埋名。
在下邳,张良遇到了一个老头,老头叫他帮自己捡鞋,还让他给自己穿上,张良都一一照做。老头又说五天后天亮要送他一份礼物,没想到老头得到的是姜太公留下来的《太公兵法》。
十年之后,作为谋士的张良再次入世,替沛公解鸿门之危,荐韩信、彭越、英布三雄以灭项羽,在巩固大汉天下后,张良却又急流勇退,功成身隐,明哲保身。避免落得了想韩信一样的下场;
张良此中进退,游刃有余,后世引为一段佳传。
真正有分寸感的人,都是活得通透的人。
他们做人做事,知进退,明得失,如鱼入水,自在遨游。
朋友之间,保持一杯水的距离;亲戚之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爱人之间,保持一张纸的距离。掌握好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一起交流学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