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第一节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中国书法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与其他民族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不同,都是由中华民族自己发明创造的专用工具和专用材料。必备的有四种: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一、笔 笔,特指中国毛笔,因其笔头是用动物毛须制成,故称毛笔。毛笔,历史悠久,传说:毛笔是秦始皇时期的大将军蒙恬所造,其实不然,毛笔在战国时期已被广泛使用,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在现有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就是先用毛笔书写,而后再用利器按笔迹镌刻的,也有直接书写上去的。由此推论,在甲骨文形成之前,就有了毛笔,它产生的时间,至少要比蒙恬造笔的传说早十个世纪以上的时间。
毛笔,还有很多别称,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就对毛笔做了详细注释:当时,在楚国把毛笔叫作“聿(yù)”;在吴国叫作“律”;在燕国叫作“弗”;在秦国叫作“笔”。除此之外,毛笔在古时还有毛锥子、管城子、毛颖等别称。
1.毛笔的种类 按照笔头的毛须弹性强弱,可分为:软毫笔、硬毫笔和兼毫笔三大类。 软毫笔 是用较柔软的动物毛须制成的毛笔。常用的软毫笔主要是以山羊脊毛或山羊胡须制成,也称羊毫,毫毛白色。其特点:含墨较多,书写起来变化丰富,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墨趣;缺点是;弹性较弱,难于掌控。
硬毫笔 顾名思义,笔头是用较硬的兽毛制成的笔。常见的有狼毫笔、鼠须笔、石獾(huān)笔、兔须笔等。毫毛颜色:褐色或紫黑色。硬毫笔的优点是:弹性较好,易于掌控;缺点是:含墨较少,笔迹墨趣稍差。
兼毫笔 是介于软毫和硬毫之间弹性不软不硬的一种毛笔,也称加健笔。它是由羊毫和狼毫或兔毫两种毛制作而成,在制作时,把硬毫放在中间,在外围包裹上羊毫,使其弥补了软毫弹性弱,硬毫含墨少的缺点。常见的兼毫笔有:大白云、小白云、大兼毫、小兼毫、五紫五羊毫、七紫三羊毫等等;毫毛颜色:外表为白色,中间是褐色或紫黑色。兼毫笔,软硬兼备,易于掌控,且含墨适中,适合书写各种字体。
2.毛笔的型号与名称 根据大小型号和形体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书写榜书的笔有:槎(chá)笔(抓笔)、大提斗;写大字的有:提斗(斗笔);写中等字的笔有:大羊毫、大白云、大狼毫;写小字的有:小狼毫、小白云、小羊毫等。
3.如何辨别毛笔质量的优劣 挑选毛笔要看笔头的毫毛是否具备“齐、圆、尖、健”的条件。所谓“齐”,是指笔毛尖端整齐;“圆”,是看笔毛蘸(zhàn)水后,要成平顺的圆锥体,中间部位不凸、不凹;“尖”,是看笔毛蘸水后,尖端如锥,不钝、不散;“健”,是看用手四面拨动笔毛时,笔毛有劲健的弹性,能迅速弹直;具备这四种特征的就是好笔。历代文人墨客,把优质毛笔的这四种特点,誉称为笔之“四德”。 除此之外,制笔选用的兽毛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笔的品质。笔毛的选料和皮草服饰的选料是一样的,因为兽毛是从兽皮上选拔而来。各种兽皮最好的采毛季节是在冬季。这个季节采的毛,弹性好,色泽光亮,并在毛尖部位有明显的半透明的锋颖,锋颖部分越长质量越好,这样的毛才能制成好笔。
4.毛笔各部位名称 各种毛笔都是由笔杆和笔头两部分组成,但又不尽相同。有些笔,在笔杆下端安装了连接笔头的笔斗,在笔杆上端加了挂线头和挂线以作装饰或便于悬挂。我们把笔头(笔毛部分)分成笔尖、笔腹(肚)、笔根三段,以便于在后面的讲解中,让大家更好地领会用笔方法。
二、墨 墨是用于中国书法、中国画的黑色颜料。除黑色墨外,也有少量其他颜色,如:“五色墨”、“十色墨”等,这些颜色的墨统称“彩墨”。 墨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那时的墨,不是人工制成,而是天然的黑色矿物原料,可能是煤或黑色土、石之类的东西,不得而知。使用前,把黑色矿物放到石制的盘状研磨器中,再用杵(chǔ)棒将其捣碎,加水研磨成汁后使用。 后来,人们发现木柴燃烧时,火焰中有黑黑的浓烟,经浓烟熏过的物体上,留下一层极其微细的黑色烟灰,把它收集起来,不用研磨,加水调匀后就可当墨使用。此后,人们又用燃烧含油汁较多的松枝来获取烟灰,这种烟灰就是“松烟”;再后来,又采用了燃烧桐油、麻油等油脂取烟的方法,于是,又有了“油烟”;松烟和油烟的出现,促使人工制墨术的产生,它们也成了制墨的主要原料。清末至民国初期,西方的工业炭黑(人称洋烟又称炭黑)传入中国,由于它的价格低廉,逐渐替代了松烟和油烟,使制墨原料发生了变化。 据史料《汉官仪》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人工制作的墨块了,但其制作方法不详。直到三国时期,在魏国书法家韦诞的《合墨法》专著中,提及了制墨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书中说:“取黑烟一斤,加好胶五两,在溶胶的水中加鸡蛋五枚去黄,再加珍珠一两,麝香一两,调和后捣三万杵,杵多益善……”。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有关制墨的史料。墨的基本配方和制作工艺大至如此。
墨的种类 按其选用的基本原料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炭黑墨三大类。 1.松烟墨 是由松烟加胶制成,故得此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由人工制作的墨。年,在长沙马王堆汉代古墓中发现的古墨,就是松烟墨。松烟墨,色泽乌黑深沉,且入水易化,但不够光亮,耐水性较差,作品糊裱时容易跑墨;因此,用松烟墨书写的作品,必须多放一段时间,待彻底干燥后再进行糊裱,或将作品入屉蒸熟后糊裱。 2.油烟墨 就是用油烟加胶制成的墨。油烟墨的产生晚于松烟墨,有史料记载始于宋代。油烟的烧制比松烟要艰难得多,且成本较高,当时的产量只是松烟的十分之一,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供皇家使用。清代晚期,西方工业炭黑进入中国,其价格低廉,各墨厂纷纷采用洋烟代替松烟和油烟制墨,使得松烟和油烟墨一度绝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才恢复油烟的烧制。起初,因延用传统人工烧制方法,产量甚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后经反复试验,造出了烧制油烟的机具,使得油烟产量大幅度提高,才满足了需求。油烟墨,具有色泽黑润光亮,久不褪色,入水不晕的特点,而深受书画家青睐。
3.炭黑墨 又称洋烟墨,是用工业炭黑加胶制成。由于制作成本低,其价格低廉,占据了大部分市场。这种墨的缺点是:色泽暗淡,附着力差,易于扩散,因此不适宜书画创作使用,只能用于书法练习。 墨汁 是在传统制墨方法的基础上,发明的一种新产品。早期制作的墨,形状为球状,后发展成块状,再后来,又把墨坯放进木制的模具里,压制成形体规矩的墨锭。传统的墨块、墨锭均为固体,使用时需要研磨,比较费时。为此,北京“一得阁”墨厂首先研制出墨汁,灌以瓶装。使用时,只需把墨汁从瓶中倒出,即可使用,由于方便,几乎替代了传统的墨锭。当然,还有些书画家仍在使用传统墨锭。现在,除了部分老字号墨厂,仍保留使用松烟墨、油烟墨的传统方法生产墨汁外,其他大多数墨汁都是由工业炭黑制成。 墨汁中胶的成分容易腐败变质,腐败后臭味难闻。所以,不要把用过的剩墨倒回原瓶,以免使整瓶墨汁发酵变质。墨汁适合在阴凉处存放,使用前,须加适量的净水调和。 墨(含墨汁),有墨用五色之说,也称墨法。墨法,是书法中的一法,中国书法的“墨韵”就蕴藏在此法之中。墨,在书法中有两种作用,一是留下毛笔在纸面上行走过的痕迹,显现出笔迹;二是起到润滑毛笔的作用,使得毛笔在纸面上运行流畅,这一点往往被忽略。墨或墨汁,在使用前,要根据使用的笔和纸,来加水研磨或调合成浓淡不同的各种层色。加水太多墨淡少神;水少墨焦,行笔滞涩;因此调墨时,即要使字迹清晰,也要使书写流畅,只有两者兼顾,墨液浓淡适宜,才能充分表现出“墨韵”的情趣。
下面为三种不同的墨色所产生的三种不同的效果:
三、纸 纸,特指中国书画专用纸——宣纸。宣纸,因其主产地在安徽宣城地区的泾县境内,故得此名。宣纸,品质纯白细腻,柔软耐折,百折不损,光而不滑,永不褪色,耐老化,防虫蛀,久藏不腐,故有“千年寿纸”的誉称。据史料记载: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由东汉早期的蔡伦(公元61—年)所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实,在蔡伦之前,造纸术早已出现,只是造纸原材料和方法不同而已。 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造纸方法,并造出了以蚕茧缫(sāo)丝下脚料为原料的纸——絮纸,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絮纸,是在沸腾的缫丝锅里,把蚕茧抽丝后所剩下的茧衣、残茧断丝,连同浮在水面上的蚕胶,一起用草梗编成的草帘抄出,滤去水分,晾干后便成了纸状的薄片,这就是絮纸,也叫“蚕茧纸”;因受原料限制,絮纸产量极少。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是以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材料,随处可取,大大增加了纸的产量。蔡伦造的纸,就是现在宣纸的前身。 宣纸,是用檀树皮和草的植物纤维,经过剉、煮、捣、抄四道基本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工序中的“剉”,是将原料切割粉碎;“煮”,是把粉碎后的原料进行蒸煮,使其中的纤维与其他成分分离;“捣”,是将蒸煮过的原料捣碎成浆;“抄”,是把捣碎后的纸浆放进水池内,使其漂浮,然后,用草帘把纸浆从池中抄出,滤去水分;经过这四道基本工序后,纸片已经形成,待阴干后即成宣纸。宣纸的制作过程说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每道工序都需要精细的手法和精湛的技术来完成,原材料也要经过长时间的晾晒、陈放才能使用。 1.宣纸种类根据它的制作工艺和采用的原料及其吸水性,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大类。 生宣纸 简称生宣。把纸浆从纸槽中抄出,晾干成纸后,不经上矾、涂蜡等工序制成的宣纸,叫生宣。生宣吸水性较强,晕墨性好,适用于书法的行、草书和中国画的泼墨和写意画的创作使用。
熟宣纸 简称熟宣。是生宣纸经上矾、涂蜡或洒金、洒银等工序后,就成了熟宣。熟宣不吸水,适用于正书(篆、隶、楷)书体和中国画的工笔画。最大的缺点是久存干燥后发脆,甚至一触即碎。· 半熟宣纸 简称半熟宣。是吸水性介于生宣与熟宣之间的一种宣纸,它与熟宣制作工序相同,只是在上矾和涂蜡的过程中,减少了矾和蜡的剂量。这种纸,吸水速度缓慢,适用于书写正书和行书,以及中国画的兼工带写的小写意画。
2.宣纸另一分类方法 根据原料的配料比例又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皮三类;按薄厚又可分为单宣和夹宣两类。 棉料纸 青檀皮(檀树皮)约占30%,稻草占70%; 净皮纸 青檀皮约占60%,稻草占40%; 特净皮纸 青檀皮约占80%,稻草占20%。 单宣 就是单层的宣纸。大多数宣纸都是单宣,较薄。 夹宣 把未干的单宣上下重叠两层或三层,制成的纸叫夹宣。两层的叫二夹宣;三层的叫三夹宣。夹宣较厚,吃墨、吃水、吃色性能加强。 3.宣纸规格 宣纸,以中国旧制长度单位“尺”来计量。常见的宣纸规格,最小从三尺起,最大至十六尺(丈六),其间各尺码均有。人们在提及宣纸或书画大小时,通常用宣纸长度尺码来称谓。比如:三尺宣(长三尺);四尺宣(长四尺);丈二宣(长一丈二尺);丈六宣(长一丈六尺)等等,以此类推。宣纸的尺寸越大,制作难度越大,价格也越贵。各种尺寸的宣纸,与公制长度单位的换算如下: 小三尺宣:长厘米,宽50厘米; 大三尺宣:长厘米,宽69厘米; 四尺宣:长厘米,宽69厘米; 五尺宣:长厘米,宽84厘米; 六尺宣:长厘米,宽97厘米; 七尺宣:长厘米,宽厘米; 八尺宣:长厘米,宽厘米; 丈二宣:长厘米,宽厘米; 丈六宣:长厘米,宽厘米; 丈八宣:长厘米,宽厘米。 宣纸,按不同方法分类,种类繁多,名称各异。随着市场的需求和造纸业的发展,还会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但是,无论以哪种方法分类,叫哪种名称,都包括在生宣、熟宣、半熟宣三大类别之中。
4.如何辨别宣纸质量的优劣 宣纸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效果,购买宣纸时,要认真挑选。最简单的辨别方法是:一看,二听,三试。一看:把纸拎起,透过光线,看纸中是否有一块块棉絮状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檀皮。如果有,说明是宣纸,若是没有,说明它不是宣纸,而是草纸。还要看纸的背面(麻面)是否有弧线形刷痕,如果有,说明是手工制作,否则,是机制纸。再看纹理,宣纸上都有间距几乎相等的直线纹理,这些纹理是在用草帘抄纸浆时留下的草帘痕迹,纹理清晰且色白者,质优。二听:拎起纸边抖动,声音发闷,说明纸质柔软,质地较好;若声音清脆,甚者如金属之音,则说明纸质较差。三试:用指尖蘸唾沫或水,或用笔蘸墨,点在纸上,看水或墨痕向外扩张时,边缘是否整齐,整齐扩散者质优,否则,质劣;这种方法叫“水试法”。水试法,只适用于生宣和半熟宣,不适用熟宣的鉴别。
四、砚 砚,也称砚台,俗称墨盘,研墨工具,古称研。砚,多以石材制成,也有用陶瓷、金属等其他材料制成的,如:瓷砚、漆砚、陶砚、铜砚、铁砚等等,但数量较少。 砚,伴随着墨而同时产生。最早的砚,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用来研磨天然矿物颜料“墨”。那时的砚,不能单独使用,必须配有杵棒,使用时,将天然矿物放进砚槽里,用杵棒把矿物捣碎后研磨。汉代,人工制墨术产生,把墨制成长方块形状,可直接把墨拿在手中在砚台里研磨,从此,研磨杵棒不再使用,只留下了砚台,沿用至今。 唐代,人们从众多的砚台中,评选出了四种材质优良、质地细腻滋润的砚台:端砚、歙(shè)砚、洮砚、澄(dèng)泥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中国四大名砚”中,端砚、歙砚、洮砚三种是石砚,以其产地命名。只有澄泥砚是以材料称谓,它是用澄浆泥制作成坯,然后经高温烧制而成,故此得名。 端砚 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故称端砚。 歙砚 产于古歙州(今安徽歙县),因此得名。 洮砚 产于古洮州(今甘肃临潭),因此得名。 澄泥砚 产于古绛(jiàng)州(今山西新绛)。澄(dèng)泥砚,是用经过过滤沉淀的细泥制坯,然后烧制而成,实质为“陶砚”并不是“泥砚”。 除上述四大名砚外,山东青州的红丝砚,曾在宋代被列入“四大名砚”之中,而把澄泥砚排除在外。
由于墨汁的出现,现在很少有人再用砚台来研墨了,它逐渐成了盛装墨汁的工具;甚至多数人以盘、碗取而代之。砚,正在失去它的研墨功能,向着珍玩藏品方向发展,未来,它一定会成为艺术收藏品,被流传下去。
第二节 案头必备的其他文房杂具
书写工具除了“文房四宝”之外,还需配备一些必要的其它文房杂具,如:毛毡、笔洗、水盂、镇尺、裁纸刀、笔筒、笔架、帖架、印泥、印章等。 1.毛毡 又称毡子、画毡,是中国书法必备工具之一,用粗羊毛扞制而成。写字时,先将毡子铺在书案上,然后再铺上宣纸书写。否则,宣纸着墨后,会粘在书案上,使墨迹迅速扩散而破坏作品。毡子的作用是:用它的毛能把宣纸支撑起来,使纸与毡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在宣纸着墨后,能缓慢地吃墨,产生墨趣。如果墨水过多,超过了宣纸的吃墨量,要拿准备好的小块宣纸,在墨迹上快速轻压,把多余的墨水吸走,避免因跑墨而破坏墨迹。若没有毛毡,也可用毛呢、毛料等粗毛织物代替。
2.笔洗 是用来洗笔的盛水器皿,案头必备品。笔洗有很多种质地,如:瓷、玉、铜、珐琅、竹质等等。古代多以竹、木、陶等材料制成。宋代开始出现瓷笔洗,到了明代又出现了铜质笔洗。各种笔洗不但造型丰富多彩,而且工艺精湛,作为文案备品,不但实用,还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 3.水盂 是盛水器皿,用来盛装研墨或稀释墨汁的清水。制作水盂的材料和笔洗相同,其品种多样,以瓷质居多,造型一般为圆形,大腹小口。
4.镇尺 也称镇纸,长方体块状,用以压纸之用,多以体重的硬木材料,以及金属、玉石、水晶、陶瓷等材料制成。其中,以红木和铜制品居多,并两只成对使用。
5.裁纸刀 是用来裁纸的刀具,案头必备品之一,以硬木、牛角或竹片制成,刃面较钝,多为自制。裁纸刀,也可用长苗水果刀代替,但是,水果刀的刃面不要太锋利,否则,容易跑刀,裁出的纸边不直不齐。
6.笔筒 是装毛笔的容器。多用竹、木、陶瓷等材料制成,圆筒形或方筒形。竹木制品的外壁多刻以书画做装饰;瓷制品,一般以青花、粉彩外饰。
7.笔挂 是挂笔的架子,有方架型、圆柱型两种款式。方架型,上边有一横梁,梁上有一排钉,笔就挂在这排钉上。圆柱型,下有底盘,中间装一直立的圆柱,上端安有一个圆盘,盘的周围有钉数只,用于挂笔。 8.帖架 放字帖的架子,以竹、木或金属制成。帖架,为竖式方形靠背式,加底座,后背有支脚,可调整帖架角度。使用时,把字帖翻开,靠在帖架的靠背上,使字帖能够立起来,与读帖者面对面,以便于读帖。
9.笔架 又称笔搁,是书写过程中临时间歇搁笔的小架子,多由陶瓷、红木、金属等材料制成,呈长方形枕状,上面有凹槽。间歇时,把笔放入凹槽内以免笔头中的墨液污染书案和作品。 10.滴水壶 又称滴水,是用于研墨加水的小水壶,无盖,上部有一小孔,装水时需将壶体浸入清水中,待灌满清水后从水中拿出备用。使用时,清水从壶嘴流出滴入砚池。滴水壶,多以陶瓷、金属材料制成。
11.印泥 是用于钤印的泥状颜料,多为赭石、朱砂等颜色,也有其他颜色,不过用者较少。这里讲的印泥,特指书画专用印泥,而不是会计使用的办公印泥。办公印泥,用在宣纸上,会出现油渍的晕痕而破坏作品。 书画印泥,以朱砂、艾绒、冰片、白陶土、植物油等为主要原料,经手工捣揉而成。好的印泥留下的印痕,色泽凝重,艳而不浮,其色千年不褪,因此,被誉称为“文房之宝”。 12.印泥盒 是盛印泥的盒子,多为圆形。印泥盒最好是陶瓷质地,忌用金属印盒,以免印盒氧化后影响到印泥,使印泥变色。
13.印章 也称图章、印鉴。以石料手工刻制而成,蘸印泥使用。印章,是书画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印面上的文字多为篆字,分阳文(文字为红色又称“朱文”),阴文(文字为白色又称“白文”)两种。按印面上所刻内容,又分为名章、闲章两类。
(1)名章 是印面上刻有主人姓名或字、号或书房斋号的印章,钤于作品题款下边,作为书画作者的标记。名章,一般常用两枚,一枚刻有姓名,另一枚刻有字或号,一阴一阳,一上一下,阴文在上,阳文在下使用。 (2)闲章 除名章以外的印章,统称为闲章。闲章印面大多数刻以文字,少数刻以人物、动物图形。刻以图形的印叫“肖形印”。闲章用在作品上起到装饰、补空、镇角等作用。钤在作品右上角文字开头外侧位置上的那枚闲章,有单独称谓,叫“引首章”(引出全文的意思)。
汉字和中国书法,及其书写工具和材料,以及印章和其他文房用品,都是中华民族的独创,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符号。
《中国书法通解讲义》网上独家推广,定价元,网友优惠价元,免收快递邮费,货到付款;购书者请把您的姓名、地址、电话发到手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