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很远把纸团放入垃圾桶的老者

▎文:闲云

▎图:来自网络

公交站台的一端是老者,另一端是垃圾桶。

我看他手里捏着白色纸团向垃圾桶方向走去,断定他要往桶里送,便加快脚步先来到桶边,装作不经意地把手机的摄像头对准垃圾桶,等着老者的前来。

果真是来丢纸团的,我表面上若无其事,其实心里已紧张起来。毕竟是抓拍,不知能否捕捉到合适的画面。只见他微微弯了一下腰,左手顺势把白纸团送进垃圾桶里。

遗憾的是,我的反应慢了些,虽说看到纸团划出一道白色的孤线,但没能拍到,只抓拍了老者的手势。如果只看照片,没人能明白什么:一个垃圾桶,一个男人的手臂。

然而,我想抓拍这个瞬间已经很长时间了。

说他是个老者那是尊称,从外表上看,他也就六十出头。我之所以称他为老者,是因为他和别人有不一样的地方。

他经常在这个站台换乘公交车,起初,我对他的印象并不好。等车的间隙,他总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白色烟气不时飘到我的脸上。我甚至有些讨厌他,只是他偶然间的举动改变了我的看法。

正值酷暑,他掏出纸巾擦了汗,并没有揉成一团随手扔掉,而是走了十多步,把纸巾轻轻送入了垃圾桶。

正是这一小举动,他在我心中的形象突然高大起来,原本让我感到讨厌的他,一下子变得亲切了,有了老者的气度,长者的风范。

尽管举手投足间是那样的不经意和习以为常,但我相信这是他自觉把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心。

老者的形象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说不出对他怀有怎样的情感。

究其原因在于那些“公知”和“大V”不绝于耳的“中国人素质低下”的言论,他们看到这位老者了吗?他们愿意去发现周围人的善举吗?

不会的。他们只会替各自主子说话,怎么可能去传播国人的善行义举,更别说下功夫挖掘国人的高素质了。

难道国人的素质普遍不高吗?

那年,我暂住在天津市的一个家属院里。楼前房后种了各种各样的花,在居民的精心呵护下,长得郁郁葱葱,花团锦簇。

一天傍晚,我在家属院小游园里坐看云卷云舒。不远处的空地上蹲着一位年轻的妈妈和她三岁左右的女儿,她俩中间的空地上散落着几朵红的白的花瓣。围绕着花,母女俩有了如下的对话。

“这花是哪儿来的?”妈妈问。

“我摘的。”女儿知道犯错了似的低声回答。

“那你怎么想起摘花了呢?”

“小朋友们一起玩儿,他们摘了,我跟着他们也摘。”

小姑娘边说边抬头看妈妈,语调也升高了点,好像在说:“又不是我一个人摘的,他们也都摘了。我是跟着他们的,这也算错吗?”

“我知道,他们摘了,你也摘了,说明你们做的都不对。你想,如果院子里的人都象你们去摘花,这些花不很快都给摘完了吗?你和我还能看到这么好的花吗?花开的那么好,说明大家都在爱护着这些花。”

小姑娘好像明白了似的,又低声说:“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摘花了。”

“以后不仅你自己不摘了,还要告诉你的小朋友也不能摘花了,好吗?”

“好的,我记住了。”

小姑娘仰起脸,高兴地看着妈妈说,“妈妈,地上这些花怎么办呢?”

“你把它们送到花圃里,让它们变成肥料,滋养正开着的花吧。”

在妈妈的帮助下,女儿用小手捧起花瓣向盛开的花圃走去。

这温馨的一幕,让我激动了许久,以至于现在还时不时想起那对母女的对话。

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折花弄草的行为,偶尔抄一回近道,还会受到内心的谴责。

我总在想:如果我们的父母都能像那个年轻的妈妈一样,循循善诱地教育下一代,国民的素质就会提升得更快更好。

在我眼里,我们的素质并不低,那些盛开的花朵就是最好的证明。

目送老者坐车离开,蓦然看到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在人行道上等车,有的正吃着买来的早点。待孩子们吃完,一个三十来岁的妈妈走过慢车道,把收集来的垃圾放入了垃圾桶。

有了家长的示范,我们的孩子还会不模仿吗?老话说:有样学样。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孩子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那位老者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在我心底荡起这么多波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