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如果说起中国近当代赫赫有名的女性作家,那么张爱玲这个名字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我们都知道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曾说过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的确,她本人23岁起就凭借着一系列优秀的小说红遍整个中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张爱玲的伯乐、最早采用她的小说,让她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的人,是一个叫做周瘦鹃的苏州文人。周瘦鹃,他在中国近代文坛是一个全能的存在,他是个作家,属于当时著名的“鸳鸯蝴蝶派”,非常擅长创作言情小说。同时他也是国内最早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俄国文豪高尔基的作品最早就是由他翻译引进到国内的,对于他当时翻译的一系列欧美名家短篇小说,鲁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些翻译作品如“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在编辑上他更是眼光独到,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张爱玲敲开了周瘦鹃家的门,带来了她的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当晚周瘦鹃就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并发出由衷的赞叹,“不管别人读了如何,而我是‘深喜之’了”,随后很快安排这部书在他当时担任主编的《紫罗兰》刊物上发表,随后,整个上海滩乃至中国都刮起了一股张爱玲的旋风。《紫罗兰》是周瘦鹃在民国初年创办的一本通俗刊物,封面题字的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而最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本刊物的名字背后,有一段只有开始、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我们现在看到的紫罗兰,其实原产自地中海,最早跋山涉水来到东方时,是没有中文名字的,但作为一个诗情画意的文人,又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周瘦鹃就赋予她“紫罗兰”的称呼(其实这种花叫香堇菜),这个名字并不是他天马行空想出来的,而是源自于他生命中的一个女子,周吟萍,她的英文名字正是“violet”(紫罗兰)。18岁那年,周瘦鹃在学校的一次联欢演出里遇见了周吟萍,一个在台上唱着婉转的昆曲《牡丹亭》,风华绝代,一个在台下被这唯美的画面惊艳,一见倾心。从美妙的暗恋时光,到勇敢踏出第一步,两人开始了长达六年的书信往来,意趣相投的两个有情人本应该幸福的在一起风花雪月,只可惜,周吟萍早已背负了一纸婚约,而在那个时代,这是无法抗衡的力量。周瘦鹃所爱的那个她终究还是嫁给了别人。现实很多时候比剧本更为残忍,无论从前如何相爱,也必须回归世俗的秩序——周瘦鹃也终于要娶另一个女子为妻了,据说,结婚当天周吟萍也来了,回去后她写了封信,说“昨晚看了’黛玉葬花’”。林黛玉埋葬的其实是她自己,而周瘦鹃与周吟萍,埋葬的是他们曾经的真情。这段恋情一直镌刻在周瘦鹃的心里,所以他创办的刊物叫做《紫罗兰》,他在苏州的宅院叫“紫兰小筑”,里面有个书房“紫罗兰庵”,墙上挂着“紫罗兰庵”字幅,案头供着“紫罗兰”神像,就像周瘦鹃自己在诗里感慨过的一样:一生低首紫罗兰。他的故居“紫兰小筑”在如今凤凰街北段,一条叫做王长河头的不起眼的短巷里,旁边就是苏大附一院的西门,他年逾古稀的后人依然住在里面。宅院里是一片盎然的绿意,三角枫、五针松、白皮松……百余种花草树木在这里自在的生长,都是当年周瘦鹃辛苦栽种、培育而来的。陆文夫曾感叹“周瘦鹃先生是苏州文化孕育的文化大家”,周瘦鹃不仅是个作家,也是位园艺大师和美食家,他像极了苏州历史上那些潇洒的文人君子,创作之余,将大量的心思放在造园布景的生活情调上,闲暇时分还会邀请好友在园内举办雅集,再请松鹤楼的师傅烧几道菜送上门来,怡然自得。晚年的周瘦鹃几乎彻底过上了大隐于市的日子,专心待在紫兰小筑里,不是撰文,就是摆弄花草,他常戴着一顶鸭舌帽还有一幅墨镜,看上去酷酷的。周恩来夫妇、朱德、陈毅等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曾亲自到紫兰小筑来拜访,短暂的门庭若市之后,苏州城的这个角落终究还是安静、冷清的。只是每到春风十里时,宅院里花房西侧,太湖石围成的“紫兰台”里,紫罗兰都会在香气袭人中盛开,周瘦鹃佝偻的身子就在院子里,看不见花影偷移,满眼都是18岁那年唱着《牡丹亭》的那个女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