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人类的先祖们在燃烧树木枝叶驱赶蚊虫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植物在燃烧过程中会散发出特殊香气。一些香气不但有很好的驱虫效果,而且还会提神醒脑,令人心旷神怡。由此,通过不断的提炼总结,逐渐养成燃香、焚香的习俗。伴随这一习俗的产生,一种专门用于焚烧香气物料的器具也随之诞生,这就是“香炉”。
中华民族有记载最早的香炉是汉代的“博山炉”。这种香炉因取象“东海有仙岛,名博山……”而得名。魏晋至唐,“以香薰衣”、“以香除臭”更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行。各种香具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宋元以降,社会习俗的转变,“薰衣除嗅”渐渐向“以香礼神”转变。香具也多由有盖的“薰炉”向无盖的“香炉“转变。今天我们常见也熟知的香炉,就是这一阶段不断发展成形。
唐以前的香具,因其功能的要求,大多为有盖的薰炉。笔者前一段时间发过“一件越窑少见越窑青瓷”即是这类器物的代表。但在众多的唐代香具中,有一种香具形制独特,精制小巧,即不似堂室提香之器,也非闺袭取香之物,反而更似文人置于案头的通窍之物。
年代:唐
高:8厘米
腹径:6.5厘米
底径:4.2厘米
器物无头颈,圆鼓腹,腹下直收,平底。圆鼓腹上部正中开口,中空,可置小许香料燃放。器壁以三组由一方、一圆、一三角形组成的纹饰均分为三等分。方形、圆形、三角形均镂空而成,即可让空气进入,有助香料燃烧,也可让香气由镂空处逸出,达到释放香气的效果。
器物胎色深灰,胎釉结合处火石红较重。胎质较多数越窑器物胎质精细。器物修胎规整,胎体厚重,给人以敦实感。施釉色较厚。釉质细腻温润,玻璃质感强,布江细碎的开片,釉色青中带黃。
器物造型优美,保存完好。其小中见大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古人以简为美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制作工艺。
经查阅相关资料,与此类似的器物,在国内的博物馆及国内外收藏家处偶有所见,也一并呈于读者参考。
一、河南省矾义县博物馆收藏一件,只是窑口不同、釉色不同
二、著名中国瓷器收藏机构“玫茵堂”收有一件,似为定窑产品
三、国内一藏家收藏一件,滑石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