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胤禛才是最大的正派。所以杀高福,非胤禛之意。人是高勿庸杀的,原因是高福犯忌了,他曾经因为情场失意,铸下大错,背叛了主子。所以高福虽然很无辜,但是这是不成熟的代价。
邬思道让高福将计就计,把胤礽给任伯安的书信,故意“偷”给胤禩府上的胡管家。实际上就是借胤禩的手,行扳倒胤礽的事。毕竟这事无论如何不能由胤禛去做,甚至邬思道认为这事绝对不能让胤禛知道,因为他知道后,必然反对,一反对,就会出现刘备让徐州,复让荆州的事。而如此,夺嫡大计将永远没有明朗的时候。
所以邬思道一着急,自认为天衣无缝,要替胤禛去决定一些关键的“着”。让坎儿高福瞒着胤禛,偷偷把那封信“偷”送给胡管家。却不知自己此举恰恰把自己也推入了最危险的境地,自己从一个谋士,转而成为了胤禛的“白手套”。
而“白手套”干脏活,总会变脏,变脏后,就有扔掉的风险。而且此风险巨大,直接影响到了邬思道后来“夺嫡成功”后,无论如何也要出逃。
但话说回来,坎儿一死。一切就都证明了雍王府对胤禛而言,没有一个他目光扫不到的角落。所以胤禛什么都知道,只是碍于自己需要示人的形象,对任何事情,“视而不见”罢了。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之后,其实得到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百官行述》的当票;一个是胤礽写给任伯安的信。
《百官行述》是控制京城多个大小官员把柄的证据。可以说得《百官行述》,就可以控制朝堂内外大大小小的官员,堪称“夺嫡利器”;而胤礽给任伯安的书信,其实就是胤礽打算和任伯安交易,控制朝堂的把柄,是直接扳倒胤礽的利器。
所以如果这两件东西都为八爷集团胤禩所有,会是什么结果?自然是想方设法扳倒胤礽,然后控制朝堂舆论,把自己推上接班人之位。
但是《百官行述》被胤禛当着众人的面烧了。当然此举实则反向收买了人心,作为一个“孤臣”,胤禛本身在朝廷资源少,而烧了《百官行述》,一来避免了朝廷官员被胤礽或者胤禩利用;二来在康熙心里加了分;三来给自己变相收买了人心。
《百官行述》这事处理得如此之好;那么胤礽写给任伯安的书信,却一直牢牢捏在胤禛的手里。他为什么不偷偷烧掉,或者送还胤礽?
因为胤禛和胤禩再不是一条路子,但其实有一个目的是相通的,那就是胤礽不到台,谁都没机会。
可是胤礽当了40多年的太子,树大根深,谁扳倒胤礽,必不容于康熙,不容于世人。而胤禛却一直以胤礽党的身份面目示人的。
所以这个书信,无论如何都是应该在关键时刻递到康熙案头的。可是由谁递?什么时间递?事实上都在胤禛的计划里,但表面却又非出自胤禛的意图。
事情发生了,做事情的人也死了,没有人提前原委,胤禛也“不知道”。大家彼此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只有邬思道一阵阵的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