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786515.html
孩子在子宫时我们是分妈妈,孩子出生后,这个分数随时间而降低
文/兰妈谈育儿(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你是否还记得从一个姑娘蜕变成母亲的经历?在这个期间所经历的委屈、苦楚和磨难,是不是都还记忆犹新呢?每一个女性从女孩蜕变成母亲之后,她们便越来越坚强,也形成了人们口中的“为母则刚”。
每一个女性在刚刚升级为妈妈之后,都被他人口中的完美妈妈所期待,对于新手妈妈来说这是巨大的压力,她们也极力想要成为别人口中的“完美妈妈”,但是完美这个字眼太过于遥远,有时候看似触手可及、实则越挣扎越遥远……
英国某精神分析师,曾经就母婴关系理论提出“goodenough”,这个词翻译过来就是刚刚好的意思。也就是说,父母亲可以允许自己不那么完美,只要刚刚好就足够了。而每一个妈妈都不可能做到绝对性的完美,也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拿到满分。
不完美的妈妈,有时候才是和孩子之间距离亲昵的关键,如果妈妈太过完美的话,那么和孩子之间产生的差距也将会越来越遥远。当孩子用仰视的视角和母亲交流的时候,这样的亲子关系能融洽?这样的成长能充满温暖和幸福吗?所以,妈妈不需要太过完美,只需要刚刚好就足够了……
当孩子在子宫时,我们是分的妈妈。因为那个时候24小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当清晨的双眼还处于朦胧之际,妈妈首先反应的就是“肚子还在不在”,胎宝宝还动不动?眼里、心里、行动上,都是对胎宝宝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孩子出生之后,我们是90分妈妈。那个时候,我们抱着他、轻轻地摇晃着,每一次抱抱的时候动作都格外轻细,生怕孩子被惊吓、被大力伤害到了。
孩子2-6岁,我们是80分的妈妈,孩子6-11岁,我们是70分的妈妈……
然而随着孩子的年龄渐长,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分数越来越低,甚至会变得不及格成为他人眼中的差劲妈妈。随着孩子的年龄逐渐成长,妈妈的分数也会越来越低,但是这个分数确是距离产生的“分数”。从刚开始的没有距离,到后来的距离颇远,这个距离不是疏远、也不是不关心、更不是不照顾,而是我们缺少给孩子一个有距离的拥抱空间。
让孩子在那个空间里可以随意摔倒然后再爬起来,这个时候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去看到妈妈的能力。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做好尝试、探索、进步的空间,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本能,这种本能就跟爱孩子的方式一样,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时间地点,我们对孩子的爱意都是出自于本能。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把教育当成一种本能,去拉进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提供自己的家长分数值。
故而,足够优秀的妈妈,做得了保姆、也当得起保安,更能够撑起一片天地,当孩子不懂、成长懵懂的时候,妈妈可以及时去辅导、去解开谜团,而不是这次期末考试必须拿个第几名回来,妈妈也不能做一个充当结果的检察官。教育孩子有时候要更注重过程,完美也好不完美也罢,养育的过程即是孩子的成长提炼,也是家长学习、修炼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父母越教越优秀,而有的父母却越教越差劲。
37岁的黄老师是一名优秀的高中老师,第二胎生了一对龙凤胎,自此便停薪留在家里面专心照顾孩子,她说“当了妈妈之后,整个世界都围着孩子打转……”
年轻的时候教育书籍占据客厅,而如今书柜案头小说都换成了亲子教养和食谱书,包括在意孩子的外表还要胜过自己。
黄老师还说“以前我想当A+妈妈,把学习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也要照顾好,现在因为太忙,我总是对老大说快快快”。
有一次,黄老师觉得自己身体不太舒服,于是对大儿子说“妈妈要是发生了什么状况,一定要记得给XX打电话”,可是儿子听到之后,一连气说了十几个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说什么“我一定会好好吃饭,一定不会忘记写作业”,原来黄老师的儿子认为妈妈生病都是自己做的不好导致的……
这个时候黄老师才意识到:“自己这个“A+”妈妈”的目标,给孩子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孩子的成长也太累、太累了……
所以说,父母不必太完美、也不必事事争个满分,只需要“刚刚好”就足够了。那么父母要如何拿捏好“刚刚好”这个度呢?
1、不迷信完美的B+妈妈懂得乐己才是基础较量
想要当好超级A+妈妈太辛苦,甚至有时候还会难为自己成为噩梦。
事实上,不迷信完美的B+妈妈懂得乐己才是基础较量,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沉淀。美国曾经有一份报道说得就是“超级妈妈”迷思的妇女,这类妇女最容易患上忧郁症,尤其是那些在职场和家庭都想要完美的妈妈,比起那些拒绝完美妈妈迷思的妇女,要更容易出现抑郁表现。
所以说,我们不要向往超级A+妈妈,做好不迷信完美的B+妈妈就足够了。
2、不迷信完美的B+妈妈需要经营好自己
摆脱当完美妈妈的迷思是家庭幸福的起点。
因为太过完美的妈妈几乎就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丈夫,在生活当中不仅自己身心疲惫,也失去了家庭和睦的沟通机遇,因为这类妈妈绝大多数的时候,都在想如何让孩子优秀、聪明,却忘记了对孩子最基础的关怀和心灵感应。
作为妈妈,我们不要只陷入如何照顾好孩子、家庭的漩涡,照顾好孩子家庭的。孩子家庭的同时也要用心去经营好自己。不论何时何地家长永远是孩子的榜样、模仿对象,想要孩子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那么父母首先就需要自己先变成这样,让这个榜样在生活中去感化、去激励孩子。
3、不迷信完美的B+妈妈“够好”就好
不迷信完美的B+妈妈也不需要事事完美,“够好”就好,保持一个良好的乐观心态。
有时候适当地表现无知,会让孩子更容易接纳一些,因为孩子心目中自己面对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而是和自己一样“无知”的求学分子。明明孩子求学的问题很简单,父母也仍需保持出不懂的姿态,告诉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加以适当地引导,让孩子在这个问题的探究里多思考、多动手动脑。
相反的是,如果孩子拿一道作业题问你,而你下意识地就告诉孩子答案了,孩子就觉得“哦,原来这么简单就可以得到答案”。日后就会拿“我不会做”去求解,让父母告知答案。正确的做法是明确告诉孩子:“不会没关系,妈妈(爸爸)小时候也不会,我们学会就好了”,让孩子知道不会需要学习,而不是“不会”就可以理所应当地获取答案……
4、不以孩子做为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不以孩子做为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这是父母必备的一种修养和爱孩子方式。
比如,你现在非常困倦想要睡觉了,但孩子却还在一旁玩得快心极了,这个时候家长会要求孩子早点入睡,以达到自己可以休息目的。实际上,这层意思上更多的是希望孩子早睡早起,但父母的表现方式却有些欠妥。
比如说:“爸爸明天还要上班,妈妈也累了一天,你们赶紧上床睡觉”但在孩子的眼里,他们并不领情,因为他们认为爸爸妈妈只不过想早睡才那么说的,激起孩子反抗心的同时,同时还认为父母自私不懂得关心自己。
如果父母无法屡清楚所做目的,是孩子的需求还是自己的需求,那么就很容易和孩子之间出现距离感,足够好的父母一定能够及时察觉,并以恰当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在烦躁和愤怒的时候,可以找个人来接替一下暂时离开现场,让孩子和自己都可以冷静思考一下。
5、重视沟通且放低姿态去了解内心所想
重视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要让孩子产生和父母不同的差距,如果父母都能够把自己的姿态降低标准,释放自己压力的同时也可以很轻松地达到高标准。最重要的是降低姿态的方式,可以和孩子近距离相处。
这也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蹲下来直视孩子的眼睛,这是降低姿态、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方式,通过直视眼睛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更是一种尊重的沟通巧妙所在,家长在育儿时不妨运用在生活当中试一试。
---------------------
持续更新性文章,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励志于育儿方式的发现和探索,对育儿有想法的朋友,欢迎一起学习沟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