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沟通艺术没有任何人是不能沟通

不少影迷爱好者应该看过经典黑白电影《十二怒汉》,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陪审团12个互不相识的人,12个人生际遇和职业各不相同的人坐在一起就一个案件进行不断地探讨与碰撞,最终得出让人信服的判决。

如果从沟通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也验证了一句看上去很鸡汤的话:没有任何人是不能沟通的。

电影如此,现实同样如此。

只要用心去沟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总是能够找到正确的方法或路径,否则在《十二怒汉》中,当开场1人坚持无罪,而11人举手同意就没有往下继续的必要了。

不是说真正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当面对问题时,不断地寻找方法去沟通、去解决问题才是王道。

沟通看上去很缥缈,也让无数人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很郁闷,看上去情况不一,实在没有什么章法可以借鉴的。

不过,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沟通同样有自己的基本原理,并且有迹可循。

一本《工作中的沟通艺术》可以看作是沟通领域的实战手册。

所以,这本书能够提出那句话:没有任何人是不能沟通的。

01

对于国外的著作来说,有一个有意思的判断标准,就是看一本书到底更新到多少版本。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已经到了第9版,迈尔斯《社会心理学》更新到第11版,《心理学与生活》更是夸张地更新到了第20版。

这些书都属于经典之作,而更新则是不故步自封,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和思想,与时俱进,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一本书能不断更新,也是读者对此书的认可。

对于《工作中的沟通艺术》来说,目前也达到了第11版,也证明了此书作为行销全美近40年的经典教程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部类似工作手册的经典之作而言,这本书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地迭代,也让人从中不断地感悟到新知识和新观念。

当然了,经典的框架依旧在,按这本书的框架来说,主要聚焦三个方面,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沟通高手。

三个方面则是:个人技能、团队工作、高效演讲。

02

计算机巨头Sum系统公司国际业务拓展经理强调的,"如果有一项技能是此行业成功的必备要素,一定非沟通能力莫属"。

话虽这样说,想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还是需要理解沟通原理及遵循一定的“套路”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了解基本原理是第一要务。

在《工作中的沟通艺术》这本书中同样提到沟通模型的基本原理:从发送者到信息的传递,其中可能的噪音及最终的接收方的解码和反馈。

这个模型在这本书中也偏重于工作沟通方面,毕竟对于多数人而言,在职场中的沟通可谓时刻发生着,通过理解这样的沟通模型并且知道其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在思想准备上算是打下良好的基础了。

比如书中还特地提到沟通不的代际差异,这点倒是有所感触。

无论是大学时代还是如今在职场中,相信不少人能够感受到与同年级的或同时进公司的人来说,沟通起来相对会容易些,而差异个几年,可能会发现沟通就有些难了。

本书中特地列举了婴儿潮一代、X世代及千禧一代的各种特性和偏好,也许有点标签化,但是不可否认通过如此界定反而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毕竟沟通除了发送信息之外,同样也会涉及到沟通中的人是如何接受,基本什么价值观基础之上的理解及反馈。

03

虽然说是人都能沟通,不过也需要自我训练和培养沟通的方式和方法。

这也是本书重中之重的三个方面。

在个人技能方面,《工作中的沟通艺术》就倾听、言语、人际还有面试原则方面事无巨细地进行了解析,个人倒是觉得倾听则是个人技能方面的明珠。

这也是许多名人对于学会倾听也多有赞誉,如克莱斯勒前董事长李艾柯卡就认为:如果想要激励为您工作的人,您必须学会倾听。

倾听是要用心的,而不是随意地听,在书中列举了一位有意思的案例,一位大学生因为上课听到一句话就误会了老师,然后以为老师有种族歧视问题,投诉之后才知道,原来只听了半句,而没有听全导致的,最后被许多人嘲笑。

如果这位学生在听完有疑惑之后,哪怕和其他人多沟通一点,多了解一点情况也许就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了,可能是想出风头的想法大于再次沟通和确认,终被群嘲也怨不得他人了。

你与同事之间组成和结合体到底是团队,还是群体或者是团伙呢?

这个问题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是现代企业当中隐藏最严重的问题的,看上去大家一团和气地为了一个目标在工作,然后搞不定就是群体或团伙式的工作方式,并不以真正地成为团队。

不论什么样的团队,除了精神、合作和努力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团队目标高效地进行合作。

所以,这其中就需要不断地沟通和协调了。

这本书中通过不少案例分析了如何将群体打造成团队,从真正学会有效沟通开始,打造一个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存在的团队。

这本书另一个有意思之处是把高效演讲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展示出来,没读时以为放在这里是不是有点文不对题?

当真正仔细阅读之后才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外。

看上去是一种对内外部的演讲表达,而实际上却是把个人技能以及团队工作揉合在一起,毕竟演讲的最终诉求是达成某个特定目的,重点则是沟通能力的最终展示,而且是一种很及时的反馈沟通场景。

书中引用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则是:准备一场好的即兴演讲通常需要三周以上的时间。

用中国的老话则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而演讲的重要性更是对于沟通内功的修炼,而最终的收获的目标则是巨大的,正如书中指出的:高效演讲者能够以一种打印和电子媒体无法实现的方式将其观点传递给公众。

毕竟在工作中,沟通的最终诉求总是为某种目标而服务的,利用演讲这个利器则能更快的达成目标,当然前提依旧是不断地磨炼与准备。

通读全书,从整体框架上来看,这本书是从基础到飞跃的一次实战指导手册,书中的案例及不厌其烦的反复论证也说明了想要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想要把不容易的事变成容易,除了用心之外,学会一点方法,知道沟通的最佳实践也不失为一个强大的助力。

沟通无极限,在不断沟通的路上有一本书能够常备案头倒是一件幸运的事,希望最终能够达到没有任何人不能沟通的最高境界。

推荐阅读:

《董梅红楼梦讲义》:如何从5个维度出发,真正去读懂红楼梦

《相声神探》:说相声的也能破案?小人物的能量让人意想不到

《时间足够你爱》:爱是用来经历的,而不是用语言来形容的

《遗落的南境》:凭什么这套书会动了《三体》的星云奖呢经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