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杂记范超笔谈梦溪

笔谈梦溪我几乎是在同时期知道诗意洋溢的梦溪和毛梦溪的。知道梦溪是因了《梦溪笔谈》这本书,知道毛梦溪这个名字,大约是在《语文报》上。想想,那可都是老早老早之前的事了啊,路转溪头忽见似的,能把记忆引申上溯到我在老家礼泉当少年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那个美好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文学就像黄土地上的庄稼,一茬接着一茬的长势旺盛着。家族里的四叔是村办小学的民办老师,教语文,因之似乎很自然的订有一份《语文报》,那油墨香就牵绊的我常去他家,名义上找堂哥玩,但很快耍累了就刚好得手得逞,能翻看那一张张一沓沓新的旧的总归是念念不忘的报纸,毛梦溪的名字大约就是在某年某月某日报纸的某一页上读过了的,记得当时还看到陈寅恪这个名字,为这个恪字究竟是如何念,小哥俩还像模像样的学术探讨了一番,颇费口舌,终不明就里。那时候啊,能在《语文报》上发表文章的人,已经是比村里最老的老牛还要老牛了,或许正是看过了毛梦溪等同龄人的文章,我心田上的那一颗作家种子,大约也就是在那一刻坚定的深埋种下了。我是年在《咸阳报》发表处女作的,是一篇散文诗,按照现在咸阳下属各县文友的通论,能在市报发表文章,就算是作家了,那么,呵呵,我自那时起应该就可以算作是作家了,而照此类推,当时在湖南祁阳三中读书兼在浯溪文学社做梦的毛梦溪,就已经是作家中的作家了,他的天赋好、站位高,所以收成就美,一起步就是大踏步的直接跨进了全国的文学圈,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文学笔会,作品和报道屡上《中学生学习报》、《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校园文学》等,《语文报》更是在头版头条连发《大山里的梦之溪》、《穿红衬衫的毛梦溪》等人物通讯,一时风头无限,成为那个年代中国十大中学生诗人之一,成为中国少年文艺的领军风云人物了。那个时代还没有羡慕嫉妒恨这样的词汇,但毛梦溪之于我,已经是羡慕嫉妒没有恨,遥望加仰望了。乡俚民谚云:三岁看老!我们迄今的生活经验已经不断证明了这样的事实:一个人小时候的所见所闻,往往直接影响他和她的一生,想想看,你曾经看到的人与事、书与地,等等等等,日后不是次第出现在你的一生里,就是等着你去一一逢遇。但是这中间却常常会隔着千山万水,是的,山遥路远,日久年深,睽违不可谓不良久,但是不可怀疑也毋庸置疑,我们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爱”都一直在各自的路上走着、下意识的双向奔赴着,我们像是原本就怀揣着一道密电码的同志,终有一天,那个似乎连我们自己都有可能忘记的遥远的信号终会突然响起,从箱底从心底从茫茫人海的海底悠悠响起。时间到了,我们必会相遇!尤其那些以文会友者,这种感受会相对来的更为强烈,一如天长地久、天荒地老。我和毛梦溪的重逢就是这样的奇妙例证。年,自诩湖海散人多年的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年又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西安市委员会第八次大会代表,在6月9日西安市委会换届大会开幕式后上,分小组讨论会议报告时,我恰和李宝珍老师挨坐,宝珍老师刚刚从市委会宣传处长的岗位上退休,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是一见如故,她很是热情,更是透着一股发自内心的关照同仁提携后学的善良,短短的几句暖心慰问话语,让我很受感染和感动。我们互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5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