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8/5469129.html
文学与艺术是石家庄这个普通家庭里爷孙之间经常沟通的话题。爷爷赵志元,今年72岁,孙子赵择嘉,今年11岁,孙女赵择萌,也是11岁,赵择嘉和赵择萌是双胞胎兄妹。爷爷喜欢读书著书、书法、绘画,孙子喜欢绘画,孙女酷爱读书。这个家庭里飘着浓浓的书香和墨香,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家庭,看看他们的幸福生活。
△爷爷赵志元
退休后重拾毛笔的爷爷
赵志元退休前在机关做文字工作。退休后,他不喜欢打扑克、打麻将等娱乐活动。除了编纂图书,赵志元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书法、绘画上。
赵志元临过不少字帖,有颜真卿的、柳公权的,尤喜褚遂良。“最大的好处是让心沉静下来。”对于临帖,赵志元体会很深。
赵志元喜欢书法来源于父亲的熏陶。父亲没有上过一天学,却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他承揽了乡亲们过年写对联的“光荣任务”。赵志元上小学时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临帖,退休后重拾毛笔,有种重温功课的感觉。
除了书法,绘画也渐渐成为赵志元的所爱。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他尤其偏爱漫画。
韩羽的漫画集,能搜集到的都被赵志元摆在了案头。韩羽漫画中简洁夸张的线条表达,惟妙惟肖的漫画形象,画作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每每让赵志元赞叹不已。他对记者说:“看见韩羽的漫画就手痒。”赵志元临摹了手边韩羽所有的漫画作品。这不仅提升了赵志元的画技,也让其内心更加通透、丰盈、沉静、纯粹。
除了韩羽,大曾、老树、老艾的漫画,以及农民漫画家李保堂的作品,也是赵志元的最爱。赵志元研习每个漫画家的佳品,他觉得,在这个过程,不仅是与作者在对话,也是与生活在对话。
赵志元渐渐不再满足于临摹,他开始走上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在他的作品《老家记忆》一书中,所有的插图都是他自己绘制的。
赵志元喜欢创作一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小画。在其《做人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作品中,一个人被特大的秤钩勾起来,秤杆支在树枝上,秤杆末端是一个秤砣,秤杆上还标着刻度。这幅画作,运笔清晰简洁、主题轻松幽默,让人看后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能得到启迪。
疫情期间,赵志元创作的作品在朋友圈里引起不小的反响。在他的画作中,有人遥望武汉思忖着武汉民众何时能游黄鹤楼,他把跟疫情斗争的钟南山比作打鬼的钟馗。疫情期间,家人之间的趣事也走进了他的画作。他的漫画作品中透出对家人、同胞、国家的深爱。
赵志元说,自己退休后,大多数的时间是在书桌前写书、练字、作画,这对于孙辈的影响很大。孙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爷爷,您啥时候画画呀,画乃圣事也。”听着孙子的言语,赵志元有些欣慰:“身教重于言传。孩子们看到我一把年纪还整日伏案,他们会很好奇书香和墨香中到底有什么魅力让我留恋,这就给了他们探索艺术世界的最初动力。如果天天引一大帮朋友在家中昏天黑地打麻将,孙子绝对说不出‘画乃圣事’之类的话语。”
△爷爷赵志元的作品
孙子绘画要“等灵感来”
赵志元的孙子赵择嘉很有绘画天分,他有着不受羁绊的想象力,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还有丰富的表现力。他曾在一个绘画班里学习过,但是没学几天就声明不想去了,因为老师过于强调技法,而忽略了灵感与想象力。
赵择嘉是伴随着连环画长大的,中国四大名著连环画几乎被他翻烂了。他感兴趣的不仅仅是书中的情节,那些吸人眼球的图画更让他上心。无数次揣摩研习之后,赵择嘉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每次,他都是按照自己脑海中的样子进行创作。而创作时,他都要“等灵感来”,不愿意被别人打扰。
赵志元给记者看了赵择嘉画的一幅“关公刮骨”。画中有七八个人,每个人装束、相貌、神态都不同,线条细致复杂,主人公一边让医生刮骨,一边手捻美髯沉着下棋,关羽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记者观察到,赵择嘉这幅画作笔法细腻、情感饱满、表现力丰富,很难想象这出自11岁孩子之手。
赵志元给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件趣事:“有一次我对孙子说,别看动画片了,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这是在观察优秀动画作品对肌肉的刻画,不是在看着玩。”
听闻此言,记者对赵择嘉有些刮目相看了。记者知道这与赵志元的引导是分不开的,赵志元介绍说,“赵择嘉开始画手的时候就会画拳头,我告诉他要观察手张开是什么样子,握住是什么样子,小家伙还真用心,看着自己的手,一会张开,一会握住,低着头观察好半天。渐渐的,他画的就逼真多了。”
赵择嘉储存素材的方式是“默记”,连环画、动画片,任何带图画的东西都在他“默记”的范围之内。为了给孙子的素材库加点料,凡是他喜欢的图书,家里人都给他买了来。家里有无数套武器图册,展示了古今中外的各式武器,赵择嘉对这些图册爱不释手,悄悄把它们都“默记”了下来。
在赵择嘉的一幅作品中,一把宝刀在勇士身上斜挎着,刀把处还挂着一个酒葫芦,他的对手也是宝剑在握,武器末端也挂着一个酒葫芦,两个人有些微醺的样子。作品中,他将动画片中观察到的肌肉状态呈现了出来,很显然,画中的两个人都是“型男”。画面饱满、线条流畅、形象逼真,人物神情生动,能够显现出作者的绘画功力。细细品来,你会体会到小小的画作背后那双善于观察的慧眼。
绘画还整体提升了赵择嘉的文化艺术修养。不久前,语文老师在点评他的一篇作文时,评价“很有画面感”。爷爷勉励他说,“老师表扬你作文写得好,下一次还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不同的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就好比是一间房屋里敞开的不同窗户。”
疫情期间,赵择嘉也创作了一些反映抗疫的绘画作品,“要关照现实、关照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国家和人民。”这是爷爷平日对他的谆谆教诲。
△爷爷赵志元的作品
家有书痴初长成
赵择萌是赵择嘉的双胞胎妹妹,两个人是要好的玩伴,又各有天分,还能做到互相鼓励。
赵择萌认字早,而且酷爱读书.除了上课、吃饭、睡觉,余暇时光她几乎手不释卷,至今已经读了11遍《红楼梦》。最近这次通读,是以欣赏诗词为重点的,之前读《红楼梦》,每遍也各有侧重。除了中国的四大名著、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及能抓到手里的国内优秀读物,赵择萌还阅读了《莎士比亚全集》等世界名著。很多次到了吃饭的时候,赵择萌还在津津有味看书。直到爷爷奶奶再三催促,她才会恋恋不舍把手中的书籍放下,来到饭桌前。
赵择萌的作文写得很好,经常成为班级里的范文,很多同学纳闷她为啥张口就能赋诗一首。殊不知赵择萌每天都畅游在书海里,“腹有诗书气自华”,张嘴能赋诗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赵择萌还是一个谦虚的好孩子。当爷爷夸自己爱读书时,她不忘夸奖哥哥一句“哥哥画得比我好呀。”而哥哥赵择嘉提起这个妹妹,也很喜欢。但他表示要发挥自己的特长,“画画是我最爱的,读书也是我喜欢的,我会选择最喜欢的书来读,因为读书是开发心智的有效方法,如果心智不成熟,绘画作品也会显得稚嫩。”
赵择萌平时都是读原著,她更喜欢从原著中汲取营养,去了解书中描绘的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们。但是当哥哥赵择嘉的绘画作品问世时,她却是一个忠实的“粉丝”,她会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哥哥听,赵择嘉也会耐心倾听这位第一读者的评价。
赵志元说起自己的孙女也很自豪,“她读书可不是囫囵吞枣,平时谈起书中的人物滔滔不绝,这些书中的人物已经成为她世界的一部分。”
赵志元其实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他不但喜欢博览群书,还喜欢写书,退休后一直在主持编纂两部重要书籍,他的孙女喜欢读书应该也是受他的影响。
赵志元的家是一个可以彼此进行艺术交流的家庭,赵志元会把孙子和孙女拉到跟前,点评他们的作品。在今年的农历二月二,因为疫情不敢出门,一家人争着要给赵志元剃头,其乐融融的趣事成为了赵志元笔下的画作,引来朋友圈无数好友的点赞和评论。朋友们这样评论老赵家的日子:“有柴米油盐,更有诗书茶画,爷爷能给孙子画作题字,爷爷乐与孙女共赏诗词,怎一个神仙日子了得。”
(燕都融媒体记者黄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