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风是怎么得的 http://m.39.net/pf/a_6559327.html
中国文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注重个人品位,追求生存格调。这种格调与品味的追求,便反应在“文房清供”之上。
“文房清供”是文人书斋中一切文化用具及陈设的总称,按照《中国古代文房清供鉴赏》一书中的分类,包括笔用类、墨用类、纸用类、砚用类、辅助类、陈设玩赏类等。
明吴伟铁笛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书房的陈设也成为品评文采的标准,因此各种式样精美的笔筒应运而生,成了文人案头的必备之物。笔筒是一件藏拙纳巧的美器,器型虽简而无华,但画面装饰却深含文化底蕴,置于案头,不喧宾夺主单列于桌前,却能引人入胜。
在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笔筒成为了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风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清雍正木纹釉墨彩山水图笔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笔筒起源何时呢?其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
文物出版社年出版,北京故宫博物院瓷鉴定专家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器形·笔筒》一书中阐述:“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宋代笔筒口径较小,传世不多。
宋官窑六方笔筒
上海御承堂博物馆藏
上海御承堂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十分珍贵的宋代传世官窑六方笔筒,此笔筒口底相若,直壁,平底。口呈正六方形,六面平直,造型规整,正视犹如展开的屏风。笔筒厚壁宽足,釉色凝重,造型典雅大方,工艺精湛。
宋代官窑瓷器是一种简约的美,它最大限度地保持一个完整形,适当地饰以弦纹、耳、铺首、足等,从不喧宾夺主。单色釉、施满釉,采取支烧、垫烧的方法,尽可能地缩小疵点,追求一种“不饰之饰”。
这种现象在中国陶瓷史上非常特殊,从原始彩陶到汉唐以来逐步发展而丰富的绳纹、刻划、彩绘、印花、釉下彩、雕塑、粘贴、堆叠等装饰手法,可以看出中国陶瓷发展向来注重装饰。
在宋代,定窑的印花、吉安窑的木叶纹、磁州窑的釉下酱彩等发展都非常成熟。唯独宋官窑瓷几乎完全摒弃了这些花样繁多的装饰,它巧妙地利用了开片的特殊现象,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
宋官窑六方笔筒
上海御承堂博物馆藏
这件宋官窑六方笔筒更是难得的精品,不仅开片自然,釉色莹润,而且还是制作难度极高的方器。常言道:“一方抵十圆”,常见的大部分器物都以圆形为主,方器并不是器物的主流,其制作过程复杂,工艺要求难度高,成品率低,此六方笔筒为官窑之精品。
END
件瓷器讲中国历史47
只恐深夜花睡去,苏轼举烛照红装
件瓷器讲中国历史46
梦寐以求之物,瓷中秀雅之瓶
件瓷器讲中国历史45
独特而美丽的花觚,恰如千万花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