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选26×54cm
略说灿铭的书法
尉天池
灿铭教授的书法品格纯正、内涵丰富。笔者在此只是概略提出如下三点浅见。其一,灿铭在师承敦煌写经基础上的书法创作,其特点是以古朴、简洁、灵动的笔法笔意,体现出醇厚、清明、超逸的艺术品格;以其夸张、写意、多变的手法使形体的部件之间在挪移、收展、避让、就应、融通中展现出体势的创变以及意蕴的丰富,从而突破了匀整的法式,演化为在方阔的外状中举止洒脱、意气涌动、朴华并茂的情势及遒妍相容的风致。于是成就了出于本我的气度宏阔、气韵醇厚、神采焕发、既古且新的书法创作。这也是他既植根传统,又不泥于模式的一个明证。我们还能够从他善于变通的笔迹中,领略其自主、自信、自在、自由的创作情怀,以及纳古法于新意之中,出新法于古意之外的创作才华。西狭颂选字69x69cm
其二,灿铭的行书、草书、行草书皆自成一格。其中共同的可贵之处,在于流动中善于淹留。流而不浮滑,停而不凝滞。留与停皆神思从容、节奏浑然、意气贯注。因而既不一路滑过,亦非纠缠不休。仅此也可见他对行书、草书创作见解的一斑。
爱莲说80cm-70cm
其三,灿铭的书法之所以能称其为创作,原因多方。其中一点是他师承诸体书法的同时,在主观理念、意欲、才智的驱动下,善于汲取、变通、融化、创新。这一个性化书法创作的关键,在灿铭的书法作品中不仅已有显然的展现,而且还预示出能再辟新境、再创佳绩的前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77x47cm
尉天池(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导)
审美中的世界
——读刘灿铭书法
王白桥
有一年下定决心,读全本《资治通鉴》。就是在这样的正史中,民族的艰涩亦远远超乎所知。这是一种历史,同时我们也拥有另外一种历史,就是审美中的历史。比如大唐,就是李杜或者小李杜的歌诗,是张旭颜真卿师徒的翰墨,是大小李将军笔底的山水,是那些不知姓名的手艺人手底锤下精美绝伦的金银器……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在真实的宏大的历史之外,还有我们灯灯相照的审美史。这样的历史是由每一个时代杰出的美的创造者完成的,抽象而真实。对于每一位欣赏者来说,这样的真实并不下于历史的真实——坦白说吧,相对于各种口吻中所谓的真相,审美的真相足以一眼洞穿。
我们这个时代,身处其中,本不能亦不必清晰地道出。但是了不起的美的创造也许可以成为时代别样的观照,映照出时代喧嚣表象下的真实。从这样的意义切入灿铭老师的书法创作,也就是进入杂花生树,辽阔而漫长的旅途。
灿铭先生比我大了不到十岁的样子,不过我们总习惯称呼他为灿铭老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就读的理工学院的图书馆里,在借出的多本国展和中青展的册子中,他的作品,和明诠老师、刘彦湖先生等的作品同列于获奖作品中,给青春年少的我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他其实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同样是理工科出身,刚刚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
那是当代书法启蒙的时代,那是灿烂而富于创造力的时代,每一位在审美道路上飞奔的作者,只要你拥有足够的自我和才华,都会得到热烈的肯定,那样的秩序好像了无秩序,但今天回眸看去,秩序自在其中。灿铭老师的发轫是浑莽的,是和一切壮美发生着共鸣,浩浩汤汤,泥沙俱下,这是他独有的气派,很自然地在书坛拥有了一席之地。
时间在前行,人生的轨迹在变化。灿铭老师笔底最大的前行或在于清冽。他以自己的工作和艺术证明,河流的吞吐不必以泥沙俱下为必要的代价,当一个人的生态环境是满目葱茏时,哪怕他的河流再怎么宽广,浩浩汤汤的流水也可以清澈见底。我在几个月前赴郑州参观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惊讶地发现河流中湍急的水流如此明澈见底。是的,在对纯粹的坚守中,在对内心洁净的坚守中,甚至先贤,比如吴昌硕书法中的那种浑浊也是在效法的过程中可以剔除的。灿铭老师的清冽从小处说,是他个人书法的进步;从大处说,也让我们看到诚挚恳切中了不起的事功的可能。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他内敛、温和,书法基调的重要方面也在内敛温和中,这是中国式君子的基调,在不一样的时代和角色中,收放的程度却也映照着时代和个人:他的笔底,多有一种涌动的豪情,恣肆放旷,如接天风。余华说:“作家的语言千万不要成为一堆煤,即便堆得像山一样,能量仍然有限。”观照今天很多书法作者,丰富的技术往往像一堆煤堆成了山,但是你的能量呢?你那颗裸露跳动与人共鸣的心呢?你和这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的呼应呢?灿铭老师不算是精微一类的作者,他如唐人一般璀璨烂漫,以手底“一笔从天落地来”的线条唱出内心的长歌。唐人的艺术,底色是辽阔灿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的灿铭老师,书法的底色也是辽阔灿烂,这是个人心气的昂扬,是际遇的裹挟,当中富有时代洪流的轨迹。
力量绵长,兴味饱满,他盯着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敦煌遗书中拥有兴奋不能自已的信息发现,不过“形式上的探索不是为了形式自身的创新或者其他的标榜之词,而是为了真正地深入人心,将人的内心表达出来。”他从古典走来,古典的安和纯粹不再是他的所有,他的创作固然让人安和,却又能令人稍稍有些不安。在一个高节奏运转的时代,和世界发生共鸣的书法艺术甚至都已经脱下了文字自身的铠甲,这是他在中国美院攻读书法博士时从王冬龄教授身上体验到的异域大风,并在他的内心生发共鸣——心里有共鸣,笔底就有观照。
他就是时代本身,笔墨痕迹的本质是生命痕迹。书法在一个信息量阔大的时代,是否也被赋予了更加阔大的信息量?书法在一个信息量阔大的时代,是否还会在曲折的迷宫中走向生命的原点?在灿铭老师的书写中,这一切最终都被赋予了肯定的答案。相对于现代艺术形式中固有的虚无和消解,他艺术的目标指向明确的肯定。
书法的目标是什么?灿铭老师的回答是: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纯粹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灿铭老师的日常之一是抄经,在他的工作室案头的佛造像旁,在敦煌的美术馆里,在异国的行旅中,他在或大或小的纸张上,抄写高僧们智慧之梵音。梵音海潮音,这是朝夕伴随他,开启他智慧的声音;这是在一切喧嚣和事功之外,启迪他抽身而出现实世界的另外一种观照;这是智者对于生命本质的思索和追问。他不是一位佛教徒,但是他听到了来自尘世外的晨钟暮鼓,也自然而生超脱之想。他的事功和他的超脱在灵魂中糅合成长,进而抵达艺术的高尚。
高尚对于创作意味着什么?老子说:“能婴儿乎?”高尚意味着笔底的稚拙天真,高尚意味着一切只能从荷叶的表面滑落,荷叶终是不受污染的清冽。清冽不是一种风格,清冽是人生的修养。在过去的时代,我们看到了鲁迅书法的沉郁,谢无量书法的天真,弘一法师书法的严正和慈悲,这都不是风格,是人生的修养。灿铭老师每天面对的,是复杂的世界,但是无论怎样的抵达,对他已经很难发生动摇本质的影响。在天命之年,他于外在的世界怀着一以贯之的爱和同情,按照内心的标杆,所行庶几近于菩萨道,所书多见个体饱满的自信和尊严。
纪德说:你要把夜晚视为白天的归宿,要把清晨视为万物的生长。谨以如此自然、美好、茁壮的句子作为灿铭老师书法艺术的完美注脚。
年8月4日急就于冬青山
(王白桥,中国书协会员,扬州大学扬州八怪研究所研究员,扬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刘灿铭心经33.5×65cm纸本
刘灿铭江苏靖江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师从王冬龄教授。现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END策划:管云林
责编:张东海
美编:甘明泉
校对:洪波于慧琳
●江南文脉丨徐燕书法艺术赏析
●江南文脉丨汤志平书法艺术赏析
●江南文脉丨李多宽书法艺术赏析
●江南文脉丨衡正安书法艺术赏析
●江南文脉丨黄正明书法艺术赏析
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