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周说古建筑》
作者:陈从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林颐
《论语·八佾》有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陈从周先生名郁文,字从周,晚年号梓翁。年11月27日,他出生在浙江杭州青莎镇散花滩。“郁文”与“从周”,确实无比妥切。先生终生为此呕心沥血。
适逢先生诞辰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百年从周”书系。书系包括《说桥》《说塔》《说古建筑》(上下)与《陈从周书画集》。
前两部由勾愫痕负责编著,后两部由乐峰负责编著。两位都是园林专业、古建筑从业者,师从陈先生的后辈弟子。尤以乐峰而言,随侍先生晚年,情同父子。先生在年11医院病榻之上仍为其撰写《乐峰书法集》序,乐峰感激涕零,后于年出版《陈从周传》,师生佳话,情真意诚,让人感佩。
踏入园林建筑的世界
陈从周先生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文人。然而先生为何与园林建筑结下不解之缘呢?陈从周幼时爱读易安词,进而读了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先生自述,《洛阳名园记》“对我一生治学起了开锁的作用”,教会了他怎样品园、怎样治园,而最重要的,还让他知道了《木经》《营造法式》等典籍,然后他又自学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就这样一步一步进入了园林建筑的世界。
年前后,陈从周受聘于圣约翰大学,起初教国文和历史,后来教中国建筑史和中国营造法,在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和上海其他大学的建筑系科并入同济大学之后,先生从此任职同济,案头路上,直到逝世。
先生以教书育人为职业,却并非埋头书斋的书生。普查、调研、科考,行迹遍及江浙沪、赣皖豫、两广两湖、北京和香港等十八个省市区。撰述的大量文章分别在《文物》《社会科学战线》《同济大学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并著有《苏州园林》《绍兴古桥》《中国民居》等多部论著,以及《春苔集》《帘青集》《书带集》等小品集。“从周百年”书系的精选偏重“文献”,因此收录的主要都是学术类文章,少量随笔,凸显学界成就。
经陈从周先生的研究考证,纠正了过去建筑史认知的一些偏差。比如,《松江县的古代建筑》一文,从平面、外观、刹、内部结构等方面,对兴圣教寺塔进行了周密的考察,认定此塔确定为北宋神宗熙宁间造无疑,但有明、清两代修理的痕迹,明代的几次重修主要在外檐、平座、斗拱、楼板等部分,外檐及平座又经清顺治与道光时再修,方才成为今日状态。
又如,苏州甪直保圣寺天王殿内的塑像,过去相传为唐代杨惠制,先生证以山东长清灵岩寺宋塑及重庆北温泉摩崖,以为当为宋人之作。再如,《广州怀圣寺》一文,该寺创建时间向来纷纭不定,先生根据建筑形制与文献典籍推测,约建于唐时,为我国现存最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
年,陈从周出版《苏州园林》。这是建国后研究讨论苏州园林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书。先生以拙政园和网师园等为样本,剖析明代园林亲近自然的情境,提出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说法。这部作品是先生几十次踏勘苏州园林的成果。先生对园林营造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山以深幽取胜,水以弯环见长;水有源,山有脉,息息相通,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亭廊皆出山脚,游廊若浮水涧之上;叠石之法,以大块竖石为骨,用皴笔出之,刚健矫挺,以挑、吊、压、叠、拼、挂、嵌镶为辅,洞顶用钩带法。这些有创意的想法,对新中国的园林建造起了带头作用,也是从周先生园林理论的起点。
次年,陈从周先生参与指导上海市政府主持的豫园修复工程。其中豫园东部的重建工作,从构思、设计、施工、选材、工艺到指挥工匠,都是他一人把关的。随后几年,从周先生继续完成了对扬州园林的考察,出版《扬州园林》,并远赴各地勘查、修复宝塔。我们观《说塔》这部文集的撰文时间,可以看到,大致都是在年之前完成的。此后,因为历史的原因,他的工作一度停顿,身陷危境而不得自救。直到年年末,陈从周才得以再次投身园林,绽放青春。
年,先生结识贝聿铭,应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邀,模制苏州网师园局部建成“明轩”,成为该馆中国馆瑰宝,这是国际交流的一段佳事,也是中国园林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发出“还我自然”的呼声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在时代前进的步伐里,也出现了一些杂乱的错步。各地纷纷打造园林,大兴旅游,然而不得其法,甚至大加破坏。陈从周先生为之痛惜、忧愤,名篇《说园》系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对于一方面破坏古建筑,一方面又大肆修造“假古董”的做法,先生非常反感。
造风景还是煞风景呢?陈从周先生对此颇为不满,疾呼:“还我自然。”观《说古建筑》文集,除了《说园》,此类撰述或传达这一思想的,处处皆能见。先生说,要让古建筑发挥历史文物价值,在设计的考虑上要研究历史,要回到现场。先生还说,重修古建筑须注意维持原貌,最好修旧如旧,避免古建筑外貌发生大变化,绿化古建筑应以建筑物为主体,绿化为陪衬,树形的选择也要考虑与建筑物的均衡。除了这些旅游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之外,《说古建筑》的许多文章,进一步能佐证先生在园林建筑方面的苦心造诣。
比如,年发表的《苏州旧住宅》,内容非常翔实,从方方面面考察苏州旧住宅的构造,房屋之外,兼谈庭园与花木配置,各种剖面图尽展细节,文献资料价值极高。另有些文章,比如《扬州的园林与住宅》,发表于年,现在来看仍然很有水准,而年这篇《苏州旧住宅》也是在从前的旧文上的继续考证,可见先生的思想始终是一体贯之、不断发扬的。
陈从周先生的其他文章,写漏窗、砌墙、柱础、漆法、彩画、厅堂、旧时量木之制、旧时石灰种类、旧式招牌、石牌坊、老虎窗……诸般种种,都是追求古法新生,文化续赓。
《文心雕龙》说“为情造文”,而陈从周先生说要“为情造景”。古典园林寓情于景,景中有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楼一榭,意境都有含蓄,设计者和管理者要仔细揣摩,认真体会。从事艺术创作之时,无论造园,还是写诗绘画,先生都能进入以自然美为标准的化境。
情从何来?从一生的教学研究中来,从长期的积累履践中来,从多年造园复建的工作中来,也从系统的理论构建,从星散的灵机断简中来,更是从诗歌、散文、戏曲、绘画、书法多门艺术的融汇中来,样样精通,博学多才,而又触类旁通,贯穿古今,这样的园林学者、大文人,就是陈从周先生。
责任编辑: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