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原配夫人悲情一生,死于轰炸,蒋介石

年12月12日,六架涂有膏药旗的轰炸机从浙江的一处军用机场起飞,与以往的轰炸不同,这次的任务显得更为特殊,它们的目的地是奉化溪口。

溪口是宁波辖区内奉化县的一个江南小镇,位于奉化县西北方向,距离县城15公里。溪口不仅风光秀美,名声在外多半是因为这里是蒋介石的故乡,他就是从这个在中国版图上不起眼的小镇,一步步走向了权利中心。

蒋氏故居

此时全面抗战已经进行了两年,日军从一开始“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中逐渐认清了现实,中国的幅员辽阔和中国人抵抗侵略者的决心是难以想象的。随着战争逐步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人对蒋介石抛出了橄榄枝,岂料蒋介石和英美等同盟国站在了一起。

诱降失败让日军恼羞成怒,他们决心采取报复手段来瓦解蒋介石的抗战意志。很快,六架轰炸机飞到了溪口上空,一眼望去碧空如洗,排列有序的村落静静地屹立在广袤的土地上,日军飞行员拿起望远镜,重点搜寻着这些建筑物中他们要找的。

机群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有经验的人知道大事不好,慌忙跑出庭院,扯开嗓子大喊:“小日本的飞机来了,赶紧往安全的地方跑。”闻讯的妇女抱着小孩,男人背着老人,都往空地上跑。顷刻间,飞机打开投弹仓,一颗颗航空炸弹做着自由落体运动,朝着精美的院落、无辜的人群砸去,顿时爆炸声响,火光冲天,墙倒树斜。

突如其来的爆炸声打破了宁静,一名老妇也随即迈着碎步跑过庭院,跑出大门,还没缓一口气,就栽倒在地。

俯瞰着地面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日军飞行员洋洋得意地驾驶着轰炸机呼啸而去。眼看日军轰炸机消失在视线内,轰鸣声在耳边消失,慌乱的人们才想起来找自己的家人。有人忽然想起一名重要的老妇,将目光投向惊魂未定的人群,仔细打量着。

糟了,幸存者中没有那名老妇,逐渐恢复平静的人群这会又躁动起来。也没有人带头,大家自觉地朝着丰镐房走去,说什么也要把那名老妇找见。村里面有威望的人不敢怠慢,立刻和镇长取得联系,镇长一听坐立不安,也加入了寻人的队伍。

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老妇的音讯,镇长派人将事情禀告给县里。第二天,有人发现丰镐房的后墙下面似乎有问题,便找来帮手们将砖瓦挪开,在下面他们发现了那名老妇,丰镐房的主人,蒋介石的结发妻子,蒋经国的母亲,毛福梅。

据参与救援的人分析,毛福梅在跑出丰镐房后,先是被子弹击中,然后被轰炸倒塌的后墙埋住,她的遗体惨不忍睹。当地政府请懂医学的人将毛福梅的伤口进行了包扎,又穿戴整齐整理仪容,将她停放在了摩诃殿,通知在外的蒋家人回来奔丧。

此刻的蒋经国正在赣州忙着公务,秘书将一封来自奉化的电报递到了他的案头,蒋经国拿起抄录的电报信息,神情越来越悲痛。电报上说丰镐房被日军轰炸,他的母亲下落不明。

蒋经国从座椅上弹起,吩咐秘书马上备车,人歇车不歇,以最快速度驶回奉化溪口。一千多里日夜兼程,蒋经国希望回到家时,母亲能安然无恙地出现在他面前。

车辆到达溪口摩诃殿时,丧事的布置和地方官员局促不安的情绪,使他明白自己的殷切希望落空了,母亲还是离他而去。蒋经国悲痛欲绝,伏倒在母亲跟前,一声声娘呼唤着,而毛福梅双目紧闭。蒋经国回顾母亲的一生,越是悲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毛福梅、王采玉、蒋经国、蒋介石

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奉化岩头村毛鼎和的妻子生了个女儿,他高兴得合不拢嘴,为女儿取名毛福梅,希望她一生幸福。

毛福梅在父母的宠爱下一天天长大,毛家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有意结亲家的人不在少数。一天,和毛鼎和交好的陈春泉上门拜访,他是为自己的表外甥而来,他的表妹王采玉曾多次提及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能为表外甥的婚事多上心。

陈春泉首先想到了毛鼎和的女儿,他和毛鼎和交往颇深,也见过他的女儿毛福梅,长相普通却心地善良,毛家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他给王采玉介绍毛家的为人和毛福梅的情况,王采玉满心欢喜,尤其听到毛福梅比儿子大五岁,笑得更灿烂。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媳妇大点好,大了会疼人。

陈春泉便登门造访为表外甥提亲,毛鼎和听到对方是溪口玉泰盐铺蒋肇聪的儿子时,似乎很是满意,蒋家在溪口几代经商,头脑灵活,加之媒人陈春泉的德高望重,这门亲事自然就水到渠成。

年,14岁的蒋介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下,迎娶了19岁的毛福梅,而结婚这天,蒋介石还上演了一出闹剧。毛福梅乘坐花轿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从岩头村来到了溪口蒋家,按照习俗花轿到了要放鞭炮,鞭炮声响起众人的脸上洋溢着喜庆的笑容,鞭炮声落,爱热闹的小孩一拥而上,去捡零散没有燃放的鞭炮,当地人称“蒂头”。

蒋介石看着小伙伴们都去拾蒂头,他也加入其中,全然没有了新郎官的架势,一旁的大人们哄堂大笑,而他的母亲王采玉则气不打一处来,怒不可遏地数落着蒋介石。花轿中的毛福梅听着婆婆对这个不靠谱丈夫的数落,唉声叹气,刚才还犹存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立刻化作了失望。原来,在奉化县有这样一句俗语: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冥冥之中,预示着二人不幸的婚姻。

正月初二女婿上门,蒋介石再次将糗事上演。那天一大早,蒋介石和毛福梅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便出了门,去岳父家原本三小时的路程,眼看都快日落西山,宾客打算告辞,毛鼎和还是没能看见女婿的身影。

毛鼎和派儿子前去查看,怎料儿子回禀蒋介石正在毛家祠堂“串花灯”,玩得不亦乐乎。毛鼎和气上心头,再派儿子去告诉蒋介石,今天已误了时辰,就不要上门拜访了。不一会,蒋介石领着花灯队伍出现在了毛家门口,只见他衣冠不整,发型凌乱,毛鼎和更是怒火中烧,上过几年学且已为人夫的人竟然能干出这种事情,他用大烟斗指着蒋介石的鼻子破口大骂:

“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还有脸上门献丑,蒋毛两家的脸面都让你丢尽了!”

岳父的怒骂让刚才还满脸笑意的蒋介石呆在原地,几秒过后他扭头便走,只剩一旁的人在风中凌乱,后来蒋介石和毛家关系也一般,来往不多。

年,16岁的蒋介石为自己改名蒋志清,参加了科举考试,回到丰镐房后,蒋介石垂头丧气,婆媳俩一看情形便知道他名落孙山。毛福梅更是不敢多说话,生怕惹恼了蒋介石,说不准他会将所有的不满发泄出来。令毛福梅意想不到的是,蒋介石这次去参加科举考试,他已经从摇摇欲坠的大清政权中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自己寒窗苦读的东西很快会被摒弃。

毛福梅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旧思想的受害者,她目不识丁。蒋介石听说奉化县开办了新式女子学堂,他向母亲提出要带毛福梅去奉化读书,王采玉深知儿子看不上媳妇,难得他提出要和妻子同行,自然是喜不自胜。蒋介石已经习惯了毛福梅对他体贴入微的照顾,他也希望妻子能缩小同自己在文化上的差距。

毛福梅对于丈夫的要求自然是出乎意料,等她到了奉化县城才发现,同一班级属她年龄最大,而且是唯一的已婚妇女,年龄最小的同学只有六七岁。毛福梅厚着脸皮和同学们相处,努力认字,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毛福梅还在憧憬着生活的美好时,蒋介石却整出了幺蛾子,他被凤麓学堂开除了,无奈,蒋介石带着毛福梅回到了溪口丰镐房。

蒋肇聪第二任妻子的堂弟孙琴风虽然和蒋介石没有血缘关系,但在堂姐过世后,两家来往还算密切。蒋介石被凤麓学堂开除的消息被孙琴风知道后,他推荐蒋介石去宁波箭金学堂继续读书。

就这样,蒋介石带着毛福梅又踏上了求学的道路。他在宁波租了一处房子,又怕自己读书妻子一个人孤单,还给她请了一个梳头姨娘,姨娘的手艺精湛,毛福梅的发型有了全新的改变,和以前土气的形象天差地别。

毛福梅沉浸在幸福的时光里,而她丈夫思想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箭金学堂的老师顾清廉告诉蒋介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独立,必须要学习军事,他鼓励蒋介石到国外留学。

顾清廉的一席话让蒋介石醍醐灌顶,他放弃了在箭金学堂的学业,立即带着毛福梅回到了溪口老家。要去国外留学,必须要有资金支持,他向母亲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却遭到了她的强烈反对,出乎蒋介石意料的是妻子却坚定地站在了他这一边。

如果毛福梅能预料到自己婚姻的不幸,她或许不会支持丈夫留学,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来没有如果。年4月,蒋介石在母亲和妻子的依依不舍中,踏上了开往日本的货轮,他梦想着进入日本的军事学校学习。

到了日本的蒋介石傻眼了,他没能达到招生条件,反复思量,他决定先回国接受军事速成教育。大清王朝岌岌可危,各地的新军事学堂应运而生,蒋介石想尽一切办法获取这些学堂的招生信息,最后他考上了几千里外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

经过两年的学习,蒋介石对军事作战有了初步的了解,年他再次踏上了赴日留学的货轮,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他和毛福梅的关系也渐行渐远。

丈夫走后,毛福梅在孤独中苦苦捱过每一个日出和日落,家里只剩下她和婆婆、小姑子三个女人,在婆婆的指导下,毛福梅过上了吃斋礼佛的生活,她祈求神灵保护丈夫平安、溪口风调雨顺、自己能早日为蒋家生下大胖小子,笃信神灵也为毛福梅百无聊赖的日子增添了一份精神寄托。

年蒋介石暑假回国,在上海短暂停留,得知消息的王采玉带着毛福梅来到了上海,她的目的很明确,儿子结婚好几年了,一直没有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想儿媳能见喜,早日抱上孙子。

上海的繁华程度令毛福梅大开眼界,自己常年窝在溪口,去趟奉化、宁波都能让自己应接不暇,如今到了上海反而有些不知所措。蒋介石结交了不少朋友,他们每次来家里,毛福梅就显得局促不安,望而生怯,蒋介石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再和其他人的太太进行对比,毛福梅的着装、打扮简直无法再看。

毛福梅在蒋介石的日渐不满中离开了上海,回到家没多久王采玉就发现儿媳有喜了,盼星星盼月亮,蒋家终于有后了。年4月27日,一名男童呱呱坠地,王采玉请家族里有威望的人为孙子起名,老先生翻开家谱,脑袋里闪过多个字,最后锁定了“蒋经国”。

毛福梅、蒋经国、蒋孝文

蒋介石回到了溪口,看着怀中嘴唇微动、脸蛋鼓鼓的儿子,向来对妻子不屑的眼神也变得温情。短暂停留后,蒋介石又回到了十里洋场,在这里他将迎来第二个女人。

年,蒋介石结识了风月场所的姚阿巧,在听了姚阿巧梨花带泪般的悲惨身世后,蒋介石萌生了要照顾她一辈子的想法,听着眼前男人笃定的誓言,姚阿巧深深地陷入了爱情的漩涡,蒋介石为她改名“姚冶诚”。

如果说风言风语毛福梅不相信,当蒋介石把姚冶诚领回溪口丰镐房时,毛福梅只好将所有的不满和委屈都咽进了肚子里。对于丈夫的薄情寡义,她选择了原谅,她是丈夫的发妻,要展现自己的大度,哪个男人没有三妻四妾,她接受了姚冶诚,并以姐妹相称。毛福梅只希望自己的大度能换来哪怕丈夫一丝的爱,但事情的发展远远出乎她的预料,在这场婚姻中她已然成了受害者。

姚冶诚和蒋纬国夫妇

蒋介石和陈其美在日本留学相识,并结为异性兄弟,通过陈其美的引荐,蒋介石认识了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孙中山回国组织革命运动,蒋介石成了他的侍卫。年,蒋介石跟随孙中山去拜访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在张静江的家里,有一名身穿浅蓝色学生装,齐耳短发、长相清秀的女子,她面对孙中山侃侃而谈,目光交错间赢得了蒋介石的好感。

她是年仅14岁的陈凤,与张静江的继室朱逸民是发小,两人来往甚密。陈凤与蒋介石的发妻毛福梅、小妾姚冶诚不同,她出生在小资本家庭,父亲陈学方是经营纸制品的商人,母亲是苏州吴姓的千金小姐,优越的家庭环境让陈凤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名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女性。

蒋介石对陈凤展开攻势,未经世事的陈凤迅速在老练的蒋介石面前败下阵来,还为她改名“陈洁如”,为心爱的女人改名字也是蒋介石生平的一大爱好。十四岁的女儿被三十多岁的已婚男人追,并且想要娶她为妻,陈洁如的父母大为震惊。蒋介石也是有备而来,他请了张静江作为说客,终于将未来岳父、岳母搞定。

同意这门婚事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条件,陈母提出必须要蒋介石同妻妾解除婚姻关系,蒋介石欣然接受,在他看来如果和姚冶诚还存在爱意,那么和毛福梅则早该做个了断。年蒋介石坐船回到了溪口,他坐下来摊开笔墨,给毛福梅的二哥毛懋卿,洋洋洒洒写了一封关于两人性格不合过不下去好聚好散的信。他以为这样就可以终止两人的婚姻关系,没想到遭到了毛福梅、王采玉、毛家的坚决反对。

然而不久王采玉病危,儿子的性情当母亲的最清楚,她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怕自己故去后儿子休了发妻。于是她专门把蒋介石叫到榻前,千叮咛万嘱咐给他交代好,蒋介石也违心答应。

年6月王采玉驾鹤西去,举行完葬礼后,蒋介石面对毛福梅,毅然提出了离婚。久居溪口的毛福梅对于“离婚”一词完全陌生,在弄清楚意思后毛福梅愣住了,这一切来的似乎有点快。她不明白自己一直努力做好贤妻良母、孝顺长辈的角色,遵守三从四德的约束,为何到头来会落个如此下场。蒋介石也顾不了那么多,在宗族会议上拿出准备已久的一封信,看似是写给儿子蒋经国,实则是同毛福梅解除婚姻关系的通知书。

余葬母既毕,为人子者,一生之大事已尽,此后乃可一心致力于革命,更无其他之挂系,余今与尔等生母之离异,余以后之成败生死,家庭自不致因我而再有波累!

众人明白蒋介石的用意后,一片反对的声音,在蒋氏宗亲看来,毛福梅并未做出违背“七出”的事。蒋介石也顾不了那么多,他随即回了上海向陈家交差。

至于姚冶诚,出身卑微,所从事的行业被人看不起,蒋介石带着她回到溪口想要纳为小妾时,遭到了王采玉的坚决反对,所以说姚冶诚压根连个小妾都不是,连婚约都不用解除。

年12月5日,上海永安大楼张灯结彩高朋满座,张静江作为证婚人,在国民党元老们的见证下,34岁的蒋介石迎娶16岁的陈洁如为妻,远在溪口的毛福梅、宁波的姚冶诚则独自落寞,曾经的海誓山盟早已烟消云散。

蒋介石和陈洁如

陈洁如将真心交于蒋介石,没想到短短的六年时间,她也步入了毛福梅、姚冶诚的后尘。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窃取了北伐军的果实。到了上海后,他疯狂追求宋美龄,一场蒋宋之间的联姻就此展开,蒋介石需要宋家的钱来维持战争,宋家的财产则需要蒋介石的保护。

对于蒋介石的结婚请求,宋母倪桂珍主要提出了两点要求:

1.发表离婚声明,同以前的妻妾解除婚姻关系

2.蒋介石必须同宋家一样信奉基督教

蒋介石上次同毛福梅解除婚姻关系闹得纷纷扬扬,不欢而散,他心里多少有点发怵,但这一步是非走不可。他先致信奉化县县长徐之圭,申请同毛福梅离婚,然后才回到了那个想回却不愿回的溪口。彼时他位高权重,对于要离婚这件事,除了毛福梅反对外,几乎听不到其他人的反对声音,这或许就是权力的力量。

过后有人调侃奉化县县长徐之圭,假如他不同意蒋介石的离婚申请,必定会流芳百世,扬名千古。徐之圭哈哈大笑,又吐露舌头:

“我有几个脑袋敢和蒋总司令叫板?”

面对蒋介石咄咄逼人的态势,毛福梅知道木已成舟,覆水难收,但她坚决表态:“誓死不出蒋家大门!”毛家也表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要让女儿回娘家这算怎么回事。最后蒋介石和毛福梅达成协议,离婚不离家,毛福梅依然是丰镐房的女主人,至少在溪口的乡亲们看来是这样。

年9月,蒋介石在多家知名报刊上连续三天发表了《蒋中正家事启事》,将同毛福梅离婚的消息昭告天下。

自中华民国十年四月三日发此离婚书后,即与令妹毛福梅永生断绝夫妻关系,此蒋中正与毛福梅离婚之书,即可为永远之凭证,至于亲戚关系也完全脱离。

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采用基督教仪式成婚,第二天又由蔡元培证婚,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了结婚典礼。

蒋介石和宋美龄

毛福梅对于蒋介石的各位妻妾都表现出了质朴、大度的一面,她和姚冶诚以姐妹相称,一同采买物品,对于陈洁如的到来,她说:“我欢迎你来,今天你来到了家,这是我们的幸运日子,愿你给这个家带来大大的福气。”宋美龄同蒋介石回溪口省亲,毛福梅为他们做家乡美食,宋美龄赞不绝口。

在婚姻中毛福梅是受害者,虽然她曾多次试图改善两人的关系,但却无济于事,从一开始蒋介石对她就不甚喜欢,随着蒋介石地位的不断攀升,对她的感觉渐渐成了厌恶。蒋经国也曾替母亲打抱不平,年他在苏联《真理报》上发表了《献给母亲的信》,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母亲,您还记得吧!是谁殴打您,抓住您的头发,将您从二楼拖到楼下,那不是他蒋介石吗?这是嘴说礼义廉耻的他自己的真面目,我写到这几行文字时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胸中燃起对仇敌的愤怒和痛恨,恨不得将这样的仇敌马上驱逐。

儿子成了毛福梅对于蒋家唯一的牵挂,蒋经国在苏联十二年,毛福梅无法停止对他的日思夜想。当蒋经国带着蒋方良和蒋孝文出现在丰镐房门口时,毛福梅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老泪纵横。她提出要给儿子、儿媳在老家举办婚礼,来弥补二人的缺憾。婚礼那天,毛福梅和蒋介石一同坐在正堂的太师椅上,接受蒋经国、蒋方良的叩拜,这是她一生的荣光时刻。

蒋经国、毛福梅、蒋孝文、蒋方良

毛福梅用自己的后半生在践行“誓死不离开蒋家”的决心,蒋经国回国后担任赣州行政督察专员,他接母亲到赣州生活,毛福梅只居住了很短时间,就让蒋经国送她回老家,那里有她熟悉的人和事,是她的生活。

毛福梅死后,她的葬礼成了蒋经国的重中之重,蒋介石给了儿子三点指示:

1.必须秘密发丧,不能发讣告

2.丧事从简,不能大操大办

3.不准葬入祖坟,葬到摩诃殿旁

日军大肆侵略中国,特殊时期,秘密发丧、丧事从简可以理解,不准葬入祖坟让蒋经国难以接受,但他对于父亲的指示不得不照做,因为蒋介石下达这样的指示,必须要考虑宋美龄的感受,蒋经国最终将母亲葬在了摩诃殿的一棵大树下。

为毛福梅立墓碑也是一波三折,蒋经国原本要在墓碑上刻“蒋子经国生母之墓”,文化名人吴稚晖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古代母亲不是正妻会在墓碑上体现生母,毛福梅曾经是蒋介石结发妻子,为何写生母呢?蒋经国一听如醍醐灌顶,改为“先妣毛太夫人之墓”。但这样一写让蒋介石很为难,毛福梅已经不是他的夫人,他现在的正牌夫人是宋美龄,最后他将毛福梅的墓碑改为“先妣毛太君之墓”,立碑之事才算尘埃落定。

蒋孝严祭拜祖母毛福梅

对于母亲的死,蒋经国悲痛欲绝,对日本人恨之入骨,他命人在溪口立了一块“以血洗血”的石碑,以昭示对日本人的痛恨。日军攻占溪口后将石碑摧毁,日本投降后,奉化政府又重新立了“以血洗血”的石碑,存于溪口文昌阁内。

回顾毛福梅的一生,她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缩影,善良本分,任劳任怨。怀揣着对婚姻的向往却被无情抛弃,但她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宽容,把所有的委屈都埋藏在心底,日复一日打理着丰镐房,守着蒋家的祖宅、祖坟,到头来却不被允许葬入祖坟。儿子成为她活着时候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了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