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43993.html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无论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前城市的发展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城市如果不安全,一切归零。未来的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大致有气侯变化、环境危机以及各种极端事件的威胁。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和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要考虑韧性城市的建设问题。
一、韧性城市的意义
当前,城市面临的威胁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包含各种社会不确定性、灾害不确定性以及经济不确定性等,一般而言,城市规模越大,其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多。第一是极端气侯的变化。比如,年7月,中国水利部发布消息显示,我国四条河流的水位超过历史记录。目前出现的旱灾或者水灾,大都是超历史极值的,因此通常的承载力估算或者通常的预案往往是没有作用的。第二是城市的高集中性。例如,上海目前宣布无人驾驶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无人驾驶同时也意味着另一个方面的高不确定性,如果无人驾驶被黑客所控制,那么汽车就变成了在市区内横冲直撞的危险工具。第三是新技术的快速涌现。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特别是人工合成生命这些颠覆性的技术、新的科技本身就是新的脆弱性产生的新源头。物联网和5G时代,也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但万物互联往往也意味着危险互联。第四是快速发展和高度国际化的脆弱性。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着快速的机动化、高铁和高速公路的网络化,时空被高度的压缩,一旦有什么舆情发生,就会迅速地扩散到周边,所以空间的高速连接,也意味着任何一个地方甚至国际上的一些灾害,会迅速传递到中心城市,而中心城市里的一些灾害也会迅速的扩散至其他地方。第五是多主体的复杂性。人口的大量流动,特别是国际人口的大量流动以及城市集聚的膨胀,都会带来各种各样新的不确定因素。
应对这些新的不确定性或者未来灾害的方法就是建设韧性城市。所有的这些大的灾害,都可以称之为“黑天鹅”事件,传统的解决思路对此是无效的。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提出了韧性城市概念,韧性城市是指城市的经济系统、技术系统、基础设施系统面对灾害的冲击和压力,仍然能够保持基本的功能、结构、系统和特征不变,这样的城市系统也称为韧性系统。
二、韧性系统的模型
韧性系统的模型包含结构韧性、过程韧性和系统韧性三个方面。结构韧性可以分为技术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和政府韧性。技术韧性是基础性的,也就是城市生命线的问题,指的是城市的通信、能源、供排水、污水处理、交通、防洪、防御系统等都应该有足够的预判认知系统,能够应对不测的风险。经济韧性就是要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建设、就业多元化和就业弹性,促进经济活动低碳可持续发展。社会韧性是指城市社会各个主体在威胁或者灾难来临时能够保持理性,不放大危险。政府韧性就是通过韧性城市的建设,使得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准确地搜集到情况,然后率领民众抗击灾害,保证职能的正常运行。
从过程韧性来看,任何一个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在面临“黑天鹅”事件和灾害时应该具有一种维持力,能够保持这个城市的主要功能不变。过程韧性的第二个阶段,是指如果主要功能消失或者交通中断,能够迅速恢复,比如供电、供水中断能够在24小时恢复,24小时是个节点。第三个阶段是通过对每一次灾害、每一次干扰进行科学研判和总结,找出短板并迅速补齐,使得城市能够转型升级,应对更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维持、恢复、转型这三个阶段,体现出一种过程的韧性。
系统韧性与智慧城市紧密相连。城市智慧是基于每一个城市单元,首先对发生的问题能够获得足够的数据,能够进行感知,第二个阶段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或者一定模型能够进行快速运算,第三个阶段就是传递到执行机构,精准地解决问题。最后对执行的结果进行反馈,反馈了以后再感知。因此,感知、运算、执行、反馈就构成了系统的闭环运作。这个闭环越敏感,运转的速度越快,越能够应对外部的干扰,这就是系统韧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提高城市韧性,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方法就是CAS,也即复杂适应系统,该系统中每一个主体都能够对外界的干扰做出自适应反应,而且各种主体之间会产生复杂的、良性的互动,使得整个城市能够在大的灾害或变故之前、之中,保持主要功能稳定不变,且如果发生改变能够迅速恢复。
韧性城市实际上是我们人类一直追求的比较理想的城市翻版,人类追求理想的城市已经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一个理想的城市首先可以看成是安全韧性的,然后是活力宜居的,再次是绿色可持续的。这三者构成了城市的铁三角,且这种铁三角都可以包括在韧性过程中。韧性城市虽然只有40年的历史,但却是世界上所有的重要城市都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