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的人服用鸦片与大麻,而负担不起这些的人成了反犹太主义者。反犹太主义是小人物的吗啡,他们无法得到爱的狂喜,所以他们追求仇恨的狂喜,他们所憎恶的对象是谁并不重要,犹太人只是个方便易得的靶子而已。即使不存在犹太人,反犹太主义者也会创造出一个犹太人。”
这段话的作者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赫尔曼巴尔,写于十九世纪末,在阿道夫上台的四十多年前。
而在阿道夫统治时期,维也纳市长决定给一位杰出的犹太人一些特权,遭到反对时,他回应道:“他是不是犹太人由我决定。”
可见,谁是犹太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犹太人背锅。
犹太人过去背了几百年的锅,但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恐怕还得继续背锅。有一种言论就很盛行:犹太资本控制着国际金融,过去的金融危机都源于他们的贪婪。
实际情况却是,在国际资本大鳄中,犹太人数量并不多,力量远不足以操控整个国际金融资本。
但人们为什么愿意相信这种言论呢?
根据戈登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中的叙述,这种现象源于偏见,而且偏见普遍存在,也就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口锅,而且随时准备甩给别人。
戈登奥尔波特,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是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偏见的本质》于年在美国出版,是这个领域奠基性的权威著作,至今虽然已经60多年了,这本经典著作仍然没有过时,始终是所有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必读之书。
一、偏见是道德问题吗?
很多人认为,偏见仅仅是少数人的道德问题,他们相信大多数人是善良的,不存在偏见。
但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
偏见也分为正面偏见和负面偏见,正面偏见很好理解,就是过分美好,把别人想得太好。奥尔波特研究的主要是负面偏见,因为人类社会中的很多冲突往往是负面偏见造成的。
偏见会通过行为呈现出来,从负面行为中,可以看出偏见的普遍程度,并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偏见。
奥尔波特将负面行为列为五个层级,对照这五个层级,我们可以发现偏见到底有多么普遍。
1、仇恨言论。
人们会讨论他们的偏见,公开表达他们对于某个群体的反感。几乎无人能幸免,比方说地图炮,人们常常毫无顾忌地表达对某个地区的人的反感。
即使是圣人也不能避免偏见,比如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地,被孔子拒绝了,樊迟离开后,孔子吐槽说:“小人哉,樊须也”。
而叔本华则直接表达过对女性的厌恶,柏拉图则说过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之类的话。
虽然他们的言论背景具有特定的情境,但都无一例外地在表达对某些群体的反感。只不过仅限于言论层面,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2、回避。
偏见更加激烈一些,一些个体会出现回避受偏见群体的现象,这是以自己的不方便为代价的。比如在印度种姓制度盛行的地方,一些高种姓的人见到贱民就会回避,拒绝同走一条路。
3、歧视。
一些群体会被区别对待,并遭受伤害,他们会被排除在一些社会权益之外。比如国内的35岁现象,就属于就业权益中的年龄歧视。
而性别歧视则是更广泛的存在,很多企业公然拒绝聘用女性,理由只是女性会生孩子,不利于工作。
南非曾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种族隔离政策,这是在法律层面对特定群体的制度化歧视。
4、身体攻击。
偏见进一步升级,会引发暴力行为。比如说国人在某些城市购物旅游时,遭到当地人辱骂和殴打。
媒体经常报道的印度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遭到家人实施“荣誉谋杀”等等。
5、种族清洗。
这是偏见的终极表达,在人类历史上广泛存在,比如美国内战期间,南方的黑人遭受私刑;一战时期,土耳其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二战期间犹太人在德国遭到清洗;上个世纪发生在卢旺达的种族仇杀。
从上述五种行为来看,偏见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人能够幸免。
二、黑锅是怎么炼成的?
公元3世纪时,基督教神学家德尔图良感慨地写道:
“他们将每一次国家的灾难、人民的不幸都归咎于基督徒。如果台伯河涌向了城墙,如果尼罗河没能灌溉入田野,如果天色不再变化或者大地开始震动,如果发生一场饥荒,如果爆发一次瘟疫,他们将立刻哭喊着:应该将基督徒送入狮口。”
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前,基督徒常常背黑锅,就如同后来的犹太人一样。
在历史上,背黑锅的群体还有女巫,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共产主义者(麦卡锡运动)等等。
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中,将这种现象称为“替罪羊”现象。
替罪羊这个词来源于希伯来人的宗教仪式。赎罪日那天,人们会选择一只活山羊。大祭司双手按在羊头上,对着它忏悔以色列人的罪孽。以色列人的罪孽被象征性的转移到山羊身上,人们将山羊带到野外放掉,大家感觉自己的罪孽也被一起带走了。
在现实层面,人们会将自己内心的愤怒、恐惧、欲望投射在他人身上,这样一来,人们就不需要为自己负责,可以指责别人。被投射的人也就成了替罪羊。
在社会层面,成为替罪羊的往往是特定群体,比如犹太人、女巫。实际上在一个社会中,少数群体往往有多个,但成为替罪羊的却是特定的群体。在历史上的欧洲,犹太人作为少数群体被歧视了几百年,同样被歧视的还有吉普赛人。可是当发生混乱时,却是犹太人背了锅。
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了解偏见产生的重要原因:人脑的预判机制。
人类大脑有个特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预先判断的习惯。人类的思考过程中,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大脑会自动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来更好的应对日常生活。
在分类过程中,大脑会尽可能多的将事物归类到某个类别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快速识别。同时这些事物会同时被渲染上相同的感情色彩。
比如说,天空乌云密布,人会预判要下雨了,出门时就会带上伞。在大街上遇到一个长相彪悍、举止粗鲁的人,我们会预判此人有危险,从而避开他。
但是实际情况是,出门带了伞,不一定就会下雨。长相彪悍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危险的。
也就会说,人脑的预判只是为了省事,但常常是错误的,可是人们很难觉察到这一点,而刻板印象已经产生,偏见就这样产生了。
人们一旦陷入愤怒、恐慌等情绪中,那些平常带有刻板印象的群体就很快成了背锅侠。
三、黑锅可以被打破吗?
甩锅背后的心理机制,最主要的就是两点:预判和投射。
要想打破黑锅,不甩锅给别人,就要能看清楚自己的预判和投射。这并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在社会层面,在不同的群体之间。
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中提到了剥削优势。剥削优势源自马克思主义,即资本家为了更好的控制他们所剥削的无产阶级而助长偏见。
比如说美国的一家工厂,工人工资很低,生活艰辛。而工厂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并能继续剥削这些工人。工厂主会宣传犹太人才是恶棍,犹太人会捣乱,使工厂破产,导致大家都失业,总之,你们工资低不是因为我剥削你们,而是因为犹太人搞鬼。
有时候,对象可以不是犹太人,也可以是外地人,或者外来劳工。
助长偏见,可以将工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问题上,而不是工厂主的剥削上,从而维持工厂主的经济优势和地位,并能继续维持剥削。
在一个社会中,某个在经济上具有优势的群体往往掌握着舆论工具,他们利用舆论工具刻意传播偏见,从中获利。
因此,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中提到了两个方法:一是接触,我们可以理解为交流,只有多交流,增进了解,才能降低偏见,但交流并不总会降低偏见,也会造成更多的偏见,引起更激烈的冲突。
另一个方法就是改变社会制度,但这一点难度很大,人类一直在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