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这个千年古村有两家当铺,风生水起几百

中科公益抗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8/5469129.html

王庆康

章丘相公庄有条老街,叫当铺街。

长长的大街上,有两家当铺。街名由当铺而得,古庄因当铺而兴。本来,两家当铺各有字号:东曰广聚,西曰汇鑫。但朴实的庄人偏偏不呼其号,而是依据所处位置,通俗且上口地称作东当铺和西当铺。几百年来,当铺曾是古庄商贸兴达、享誉四方的标牌,也是庄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资本。有道是你说东当铺,我说西当铺。都来说当铺,当铺兴财路。

东当铺在大街东段路北官家胡同内;西当铺在大街西首路北,斜对文明街东口。甭说从前,就是现在也属庄内最佳位置。老人说,这两家字号都是本庄望族大户张氏兴办。东当铺开张年代可溯至元朝,西当铺稍晚,也在明初举业。到了嘉靖年间,张氏后人开始分家料理。虽属同业,但彼此推出灵活时兴经营手段,尤以扶弱济贫理念最受普通百姓欢迎,故此时生意最为红火。清朝中、晚期,又不断扩大规模,多方拓展业务,因而名气更大,当务更忙,利获更好。两家当铺同处一街,又同为路北,建筑规模壮观宏阔。

上世纪50年代之初,笔者曾不止一次进入过这两处古建,那时候东当铺七进八拐的院落、西当铺大门套二门的格局依然完好。只不过留下的记忆不再是商客蜂拥,业务繁忙的景象,而是土改后搬进居住的一户户人家,或是驻军营房、或是学校教室,或是农具厂车间,或是粮管所库房了。倘若当初那些主持建造、扩修者有意连片为之,中间没有民居相隔,保留到现今肯定是县内少见的古建筑群落,说不准能成为如同晋商某某大院似的旅游观光胜地。

东当铺最早创办人,虽无明文记载,但纵观张氏家世,应在张仲这一代。张仲金末避乱他乡,元初携眷返回。率子力耕,家计渐复。目睹战乱致庄内“书屋藏燕雀,砚笔落厚尘”,“童稚学业废尽,戏于街头巷尾,世风渐次而下,少闻朗朗书声”。于目愧视,于心不忍。遂倾家之力,解囊复学,广纳名师,布榜招生。几年过去,乡风渐雅,民心归正。为更有经济条件办学、聘师授教里中子弟,他创办当铺,兴业聚财。由于扶弱贫,讲诚信,经营有方,善待当客,十余年便将当铺做得风生水起,誉传邑郡。笔者无意在此详解昔日当铺兴旺发达的旧况,只想说说有关的几件轶闻趣事。

话说明朝嘉靖年间,东当铺生意空前兴旺。外地客商及本邑前来办理当赎业务者络绎不绝。被东家聘为账房总管的一位老秀才自恃书读百卷,诗记千首,以为学问饱腹,无人可比。闲暇高兴便诗兴大发,自撰几行,饮茶摇扇,孤芳自赏。见当铺业务红火甚是得意,觉得这与自己勤力不遗很有关系。在东家面前很有脸面,在掌柜面前可腆大肚,在伙计面前更能“打响鼻”。甚至早就有些驼弯的后背都眼看要直起来了。

这年中秋节,老秀才几杯高粱老烧下肚,踱步到前院柜台。照应生意的伙计们奉承几句,便弄得他美滋滋飘乎晕然,抬脚都不知放哪里好。一时兴起,着人拿来笔墨纸砚,随手写就琢磨了半个月、早已打好腹稿以当铺为题的一句联词:“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收笔,招来一片赞夸声。

联句应该说十分精妙,但老秀才只顾高兴竟忘了下联还没想出来,八字没一撇呢!这可咋办?本想借机显露才华,谁料自己难为煞自己。到此为止吧,不!老先生不服气,苦思冥想,弄半天也没能想出平仄合矩、工整对仗的下联。

东家听闻,传下话来说,请老总管莫要犯愁,咱自家对不上不要紧,南来北往客人那么多,难道就没有一个半个识文解字对得上的?咱把上联贴出去,谁对上奖赏谁!老秀才这才松了一口气,打心里感激东家出了这么个好主意。遂让伙计将上联贴在门前,并附一告示,上写:“过往客官,无论是谁,凡填上下联,博得东家满意,即奉送纹银百两谢之”。

从此,东当铺门前除了客商,常有十里八庄读书之人前来拜联附会,十余日即得百条之多。送东家案头,竟无一条满意。原以为轻而易举小事一桩,不曾想做起来如此之难。再将赏银增至两,仍未获中意佳作。老秀才暗自窃喜,巴不得永远无人对上。盘算再过几天,下联无对,这赏银弄不好就归自己了。

转眼霜降。一衣衫褴褛腿残者前来回赎棉服二件。翻遍口袋,赎银尚缺不少。若只缺三文五文,依柜例,掌柜可当面允赎,不让贫者为难。无奈缺口太大,残者转身欲归。此时,一位塾师打扮中年男子走上前来,轻轻言道:“客官请慢,待我前去对联。对得上,赏银分文不要,唯请柜上还您衣物。”言罢,接过伙计递来笔墨,说不用裁纸了,若不嫌,俺直接将上、下联和横批一并写在门框上吧。

老秀才这里听得清楚,纳闷何方来了这么一把高手?又见此人穿戴平常,说话并无张狂之意。心想,他也许有点真本事,急派伙计请来东家。东家见此人气宇不凡,便不再客套,直言问道:“先生所言当真?我走遍天下九州,尚未见过对联直书门框,如若联句不雅或工仗有误,岂不有辱本号门面?”

中年人听出对方疑惑之意,便从怀中掏出银票一张搁在柜台上,说:“在下写完之后,东家若不合意,这两银票就属柜上了。”只见他稳立门前,稍作思沉,举眉屏气,挥笔写就下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并随将上联和横批“东西南北”也写在了刚刚洗刷晾干的门框上。

哈,这一露手,惊得所有在场者无不为这看似平常却绝妙无比的佳联拍手叫好,连东家和那位不服气的老秀才也伸出了大拇指。待回过神来,东家让老秀才请写联人进客厅饮茶领赏时,哪里还见得着人影?

事后,经打听得知那人竟是去官归隐的大才子、本县埠村鹅庄人士李开先。据传,先生不仅文采超群,书法功力也十分了得。那副直写于门框上的对联,浓墨入木三分,百年后字迹仍可识辨。

相公庄张氏自元以来就是大家望族,族内代出英贤。到明嘉靖这代张氏后人依然崇儒尚学,喜结名士。因巧对当铺门联而遇到李开先这样的大家,当然愿与结交为好友。还别说,这一来二去,两家真成了挚友。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李开先在《中麓山人拙对》一书中提到的“相公庄朋来堂”,很有可能就是张氏住所或当铺院内某座客厅。先生曾在这座“朋来堂”做客,并题写过门联,书中记载,先生题写的联句有曰:“堂隍宴集新宾客,庄所名因旧相公”;有曰:“北地曾游宦,南村乐得朋”;有曰:“教育英才三可乐,结交益友百无忧”,等等。

清道光年间,东当铺易主,具体原因无考。新主人为其取“广聚”号。清咸丰二年(),本庄王其棠买下,更名“德丰”号。清光绪三十年(),转卖于外庄刘姓。民国四年(),寨子村张肇铨(字子衡)又从刘姓手中买进,悬匾“金丰当铺”。这个时期的“金丰”号,占地面积6亩8分1厘3毫,分东一段、东二段、东三段、西北一段、西北二段、西南段、夥巷等7段8院,厅堂、楼阁、房舍计有间。民国十七年()张子衡客死异乡,又逢张鸣九占居章丘,匪乱导致经济萧条,当铺被迫停业。后成为公房。

新中国建立后,当铺东、南部几个院舍土改时分给了贫困农户,西、北部大片房舍由新组建的相公庄前进铁业生产合作社作了厂房。年,铁业社升级并入明水矿山机械厂后,又改作粮管所。为方便运粮车马出入,大门一度改为面北,临半壁街。也难怪有些庄人误以为朝北的才是东当铺大门,其实他们不知道正门开在当铺街官家胡同相连的一条不起眼的东西走向小胡同里,朝西。

西当铺曾与东当铺并驾齐驱,明、清时业务红火。后几易其主,至民国初年因业务萧条不振,无奈关门停业。西当铺正门临街朝南,占地4亩1分3厘6毫,分为东段、西段、中段、西南段、东南角、东北角等6段8套院。连通过道4条,套院门楼5座,客楼、更楼3幢,大厅、铺房、库房、客房间。停业后,对外公开出售,无人整体买下,只好分段割卖。人们对西当铺的了解,倒不是其当业辉煌,生意兴隆地过去,而是后来名震章丘城东的民生饭庄。

民国初年,相公庄富户“东大门”之主王其相的后人买下西段,创办了大型餐饮民生饭庄,大门改在南北大街路东。为迅速打开局面,业主王柏霖高薪聘请本庄王守盛任主厨。王守盛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鲁菜大师,外号“顺天王”。早年走遍山东,也曾在京、津高级饭店从业。他以其高超烹饪技艺将鲁菜精华带上桌面,使新开张的民生饭庄陡然名扬四乡震惊城东。尤其是拿手菜“清汆丸子”、“干炸鲤鱼”、“带骨肘子”、“芥末十三拼”更是引得食客蜂拥。许多人大老远地跑来这里,就是为了吃清汆丸子“打馋虫”过瘾。

说起这家的清汆丸子,因年代已久,现在人们大都没亲自品尝过,但很多人都尝过相公庄东升“丰年饭店”的清汆丸子。丰年的丸子肉精、味鲜、个大、嫩脆,秘方佐料,极富弹性。就是地道的民生饭庄传承。曾有旧闻,说是抗战时期民生饭庄推出的“瓷鼓清汆丸子”制作技艺达到顶峰,日本鬼子、汉奸、便衣队、高松坡南路、翟毓蔚北路的人都想来尝尝,有时两伙队伍就在饭庄不期而遇。

这天,南屋有位食客心急了些,手一抖,刚送到嘴边的丸子不小心掉到方砖地上。这位连忙弯腰伸筷子去捡,谁知那个调皮的肉丸从地上弹起来,三蹦跶两蹦跶钻过竹帘下那道缝,又越过“门石槛子”,跳出门口,穿过天井,借势从北屋帘子下蹦进了屋内。

北屋那伙吃客,有的忙着猜拳喝酒,有的忙着品菜尝汤,有的交头接耳拉呱说话。突然,坐上首椅子正冲门口那人,隔着帘子见南屋有人举筷子朝北屋走来,还边走边低头东撒西看。啊!是南路的,真他妈冤家路窄!找啥?发现我们啦?嘴里嘟囔着向同伙发出了信号。一时间,喝酒的撂下盅,夹菜的停下筷,说话的住了口。一个个警觉起来,从腰里掏出二八盒子,张开大机头,枪口朝门外,放在八仙桌上。摆出一副大吃二喝,满不在乎又剑拔弩张随时开火的“架巴扇势”。

南屋那人寻丸子心切,走到北屋门口,连招呼没打就掀帘子朝里瞧。一抬头,啊!俺娘!拔腿便往回跑。返回南屋,招呼同伴:“快!快!把丸子吃光,别喝汤了,走道!”

众人不解其意,很不情愿地离开饭桌,随他一溜烟跑出村外,这位才把原委道了一遍。没喝足吃饱的埋怨他胆小如鼠,他争辩说,若要走晚了,交上火咋办?咱可不能为一个丸子白送死啊!

传闻不一定真有其事,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民生饭庄丸子确实好吃,要不碰面就交火的对头为解馋,能冒着风险光顾吗?

时至今日,民生饭庄这家字号在庄内及十里八乡叫了一百多年,进庄打听,碰上有点岁数的,都能准确指出饭庄旧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庄人读高小,没有说“在完全小学”上学的,百分之百会说“俺在民生里念书”。“民生”,曾是相公庄完全小学的代名词。从这所由当铺演变而来的重点中心小学走出的学生,不知有多少成为了新中国的栋梁人才。

当然,这与建国初期那些全县闻名的该校老教师如孟庆生、陈乐熙、刘冰如、刘可宗、刘经武、钱云水、李毓宝、宋尔栋、崔昌盛、袁德宏、牛润祺、徐俊修、隗永昶、张迺英等先生们的辛勤培育和教授是分不开的。值此散书当铺旧事之际,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