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那家医院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王实甫《西厢记》“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以及“如花间美人”般的高超语言艺术,让其在文人和民间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很多民间的令、民间小曲、瓷画、俗语灯谜都与崔张故事相关。
明末清初甚至还出现了题《西厢记》的游戏八股文,如《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待飏下教人怎飏》《隔墙儿酬和到天明》等。可以说《西厢记》在明清的影响,渗入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如清代出现了对《西厢记》曲辞进行题咏的印谱——《西厢百咏印赏》。
题咏《西厢记》曲辞的诗歌
一《西厢百咏印赏》概况
清乾嘉时期,是文人篆刻的高峰期,这时期篆刻是与诗、书、画并重的“四美”,文人开始把篆刻作为案头把玩、清赏的风雅之事。
这一时期印人和印谱数量大增,篆刻的印人不仅有文人官员,还有布衣寒士、小商小贩等。《西厢百咏印赏》印谱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西厢百咏印赏》是清代官员王祖昚选取《西厢记》曲辞并赋诗,由职业印人王睿章进行篆刻,两人合作完成。
王祖眘(约—不详),字徽五,号雪蕉,别署醉爱居士,松江人,官至内阁中书。据他在《西厢百咏印赏》卷首自序,他对篆刻抱有极大热情。
1曲辞典雅,富有诗意画意
《西厢百咏印赏》选取的都是《西厢记》中富有代表性的曲辞进行题咏,有的曲辞含义比起《西厢记》更具有诗情画意。如“春从何处来”是《西厢记》四本一折中的曲辞。
曲文中的“春从何处来”用来形容男女云雨幽期时的欢愉心情。在南朝吴均《春咏诗》中,从何处来”描述的是春天自然景象。
王祖昚围绕“莺啭乔林”展开的也是一幅黄莺在树林间飞翔,在树枝鸣叫的春天景象,如《莺啭乔林》。这首诗是作者借黄莺在枝头鸣叫的画面,来抒发春光已逝的感叹,比起用“莺啭乔林”形容哭声,更加典雅、具有诗意。又如“桃李春风墙外枝”在《西厢记》中是表“妓女”的含义。
2流传广泛,观众耳熟能详
《西厢百咏印赏》中的西厢曲辞在社会上流传也较为广泛,这可以通过当时的一些文人小说,还有与西厢曲辞相关的酒令、灯谜、时调小曲反映出来。
《西厢百咏印赏》中的第三十六首诗题“月明才上柳梢头”,出自《西厢记》四本二折,人物玩的是《红楼梦》中的牙牌令。
牙牌令是饮酒、赌博、文字游戏三者的结合,是古代贵族豪门消遣作乐的方式之一。又如《西厢百咏印赏》中第三十四首诗歌题目“知音者芳心自同”,作为酒令辞出现在《海上尘天影》三十三回。
令通常是在象牙、兽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筹子上刻写各种令约和酒约,行令时则根据掣到的筹子内容行令饮酒。以上小说中的筹子就是一面写着《红楼梦》人物的名字,在名字下面引《西厢记》曲辞,另外一面就是谁饮、怎么饮的规定。
除了酒令辞,《西厢百咏印赏》曲辞还出现在灯谜中,如《西厢百咏印赏》第三十三首诗歌题目“清霜净碧波”,出现在《西厢记》四本四折中,清代小说《镜花缘》八十一回中。
二《西厢百咏印赏》中的题诗
王祖昚以《西厢记》曲辞入印,还以曲辞为题作七言绝句进行吟咏,这些诗歌一共一百首,分别对所选的西厢曲辞进行题咏。在内容上,有的与《西厢记》相关,有的仅围绕曲辞展开,其中不少还表现了作者的佛教思想以及对情和人性的肯定。
1、对《西厢记》故事人物的评点
《西厢百咏印赏》中的曲辞,无论在文人阶层,还是在普通百姓当中,都是大家熟悉的并喜闻乐见的。读者或者鉴赏者往往通过一句曲辞,便能联想到《西厢记》相关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从而赋予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
这类诗围绕西厢故事,与《西厢记》原曲文相关,甚至字词上两者都有一定的联系,如《印赏》中的第四首诗题“笔尖横扫五千人”。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为妻,崔夫人当众承诺,谁有退贼兵之计者便将莺莺许配给他,于是张珙执笔写信给自己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请求发兵解围。
“一纸书传乞解严”就是对张生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请求发兵解围的写照。“五千铁甲残云捲,始信豪尖胜剑尖”围绕曲辞展开,是作者对张生“解围”的赞赏。
2对《西厢记》场景的进一步渲染
《西厢百咏印赏》中大部分诗歌在内容上都与《西厢记》故事、人物相关,除了上面两种外,还有《下香阶懒步苍苔》《临去秋波那一转》《晓来谁染霜林醉》等。这些题咏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事人物的理解和评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人普遍的看法。
《西厢百咏印赏》中的题咏内容,有的围绕曲辞展开,进一步对《西厢记》情节、场景进行渲染,如《印赏》中第八十五首诗题“倩疏林挂住斜晖”。‘
剧中张生来到黄河边位于山西蒲州的著名渡口,看到了壮阔的景象。诗歌化用原曲文“九曲风涛何处显”“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之句。
题咏中选取了如黄河渡口、波涛、天空等场景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对《西厢记》中张生站在渡口的场景又进行了一番渲染。
《西厢记》曲辞及思想体现
一《西厢记》曲辞
1、对《西厢记》曲辞的想象重构
有的诗歌内容在字词上与原曲文没有关联,只是在《西厢记》曲辞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构思出另外的意境。如《印赏》中第七首诗题“樱桃红绽。
《西厢记》中的“樱桃红绽”是形容莺莺在陌生人面前欲语不语,羞答答的样子。诗人充分发挥想象,对“樱桃红绽”进行大肆渲染,增加了不少表情,如“嗔”“娇”“晕”“暖”;还构思出了画面,如“兀自向人偎帕立”“红珠一粒裹冰绡”等。都是由《西厢记》曲辞“樱桃红绽”中引申出来的,刻画出了一个害羞、娇美的莺莺形象。
曲文中“春色横眉黛”是莺张云雨幽期之后,张生眼里莺莺的动人娇态。而题咏诗则是对女性整个妆容的描写与论说,与《西厢记》情节内容无关。又如《西厢百咏印赏》第二十一首“月色横空”。
2、对《西厢记》曲辞的评价
从《会真记》在唐代传播开始,就一直有关于西厢故事情节、人物、意象等进行题咏的诗词;至明清,与西厢故事相关的诗歌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的丰富。这些诗歌从内容上来说,有的题咏的是《会真记》中的情节、人物,有的是与《董西厢》《西厢记》等相关。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分析研究,有利于了解西厢故事在明清的传播情况以及文人对西厢故事的接受特点。
在一些明清《西厢记》刊本中,附录了较多题咏西厢故事情节、人物的诗歌。作为对西厢故事进行吟咏的叙事长诗,在故事情节上与《西厢记》的差别可以为明清《西厢记》的版本研究补充一个可参考线索。
刊本附录中几组短诗或者是单首诗歌,则可以体现不同时期文人对于西厢故事的接受与评价特点。
《西厢百咏印赏》无论是作为《西厢记》与诗歌、篆刻的结合,还是对《西厢记》曲辞的题咏,它丰富了《西厢记》在明清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把《西厢百咏印赏》纳入与《西厢记》相关研究,为《西厢记》在明清的传播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和启示。
二《西厢百咏印赏》中体现的思想
《西厢百咏印赏》是篆刻印谱,也是诗歌集,是《西厢记》传播史上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因此它对《西厢记》和王祖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西厢百咏印赏》作为篆刻与《西厢记》的结合,是《西厢记》在清代出现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在西厢记传播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一方面,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西厢百咏印赏》的诗歌内容虽多围绕《西厢记》展开,但是从中仍然可以反映出王祖昚的思想情感,如他的文人雅趣,他对《西厢记》的评价及其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还有《西厢百咏印赏》中体现的佛教思想,是王祖昚晚年崇佛思想的一个折射。
1、佛教思想
从《西厢百咏印赏》卷首序文可知,王祖昚是一个秉性闲淡的人,他在序中表达了对晚年思想以“释”为主的施浪仙的崇拜,以及喜欢诵读其具有避世思想的《花影集》。据笔者统计,在《西厢百咏印赏》中约有12诗,含有佛教语或佛教典故。如第十一首诗题“幽期密约”。
《西厢记》曲辞是张生在道场上对于莺莺爱情的祷告。而诗歌则多次用佛教术语和典故,如“一瓣拈香”“妙果”“空王”“五百年前”等,还有佛教的因果轮回思想。这显示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熟悉。还有的题咏诗歌暗用佛教偈语,如第四十六首诗题“风清月朗”。
“吃苦辞甘”是张生激惠明和尚冲出孙飞虎的包围圈,给白马将军送信,惠明和尚表明心志的唱词。
诗歌中的“法律”指佛家的道行戒律;瞿昙,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姓瞿昙。后以瞿昙为佛的代称,亦称“乔达摩”;“摩顶”指受戒出家;蔗境,喻人的晚景美好。整首诗要表达的是参禅悟道要从现在开始,要“吃苦辞甘”,这可以说是王祖昚对于自己晚年归隐家乡参禅悟道的自述。
2、情的思想
在《西厢百咏印赏》一百首诗歌中,大部分的诗歌内容主要围绕《西厢记》原曲文及情节展开,这可以反映出作者对《西厢记》的喜爱与熟悉,以及对张生莺莺“情”的肯定。如《印赏》三十五首诗题“知音者芳心自同”。
诗句“鸳鸯弦奏蜀中琴,一曲缠绵自古今”是对以上曲文中张生学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情节的概括。诗歌后两句“此意悠悠谁会得,同心端合在知音”则是对张生内心的复述。
曲文描述的是面对老夫人背盟,张生失望的心情。诗歌“饮中不解失仙缘,把盏浑疑梦里天”即是以上曲辞中张生心情的再现。诗歌后两句,则是作者对张生回书舍后心情的想象。
在《秋水庵花影集》序中,其好友顾乃大说:“吾友施子野氏,娴雅绝伦,风流自赏。夙称博物,兼赋情痴。
”王星琦老师《元明散曲——大俗之美的张扬与泛化》中称,在明末清初“以情反理”的文艺思潮下,“子野称得上是冲锋陷镇的勇士”。在序中,王祖昚以“高人”、“先哲”来形容施浪仙,是对其一生思想行为的肯定。因此,施浪仙思想中也应有肯定人性、真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