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案头必不可少的四大名赏石薇屉

观赏石的兴起可追溯到唐代,宋代蔡絛《铁围山丛谈》记载:“江南后主宝石研山,径长逾尺咫,前耸三十六几峰,皆大如手指,左右旨两阜坡,而中凿为研。及江南国破,研山因流转数十人家,为米元章所得。”文中所指研山即为南唐后主李煜所用的文房清供器。到了明清时期,赏石以其自然的形态寄文人的风骨而逐渐辉煌。以灵璧石、太湖石、英石和昆石首的四大名石更是成为了文人追捧的对象。

清早期灵璧石立峰

此立峰瘦长造型,沿边取自然之态,如虬龙腾跃。石色青灰,有原石斑驳、褶皱的肌理。其体量可观,妙趣天然,深得灵璧石赏玩佳趣。

灵璧石,产在安徽的灵璧县而得名。杜绾《云林石谱》三卷,灵璧石列于上卷首篇:“宿州灵璧县地名磬石山。石产土中,采取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灰泥渍满。……扣之,铿然有声。”其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石纹褶皱缠结、肌理缜密,石表起伏跌宕、沟壑交错,造型粗犷峥嵘、气韵苍古。因此被乾隆帝封为“天下第一石”。

清王冶梅铭灵璧石摆件

此灵璧石山子摆件几个角度摆放观赏适度,具有其美感。与之相配的两木座也相得益彰。山子上有“玄石供光绪七年夏金陵王冶梅”。

王冶梅,名寅,字冶梅,南京人流寓上海,为王静夫弟。工人物,山水,木石,禽鱼,兰竹,与胡铁梅并以画梅花闻,冶梅善瘦梅,铁梅善梅。著有《梅谱》、《梅石谱》、《兰竹谱》。原配两件供石座。

清天五款“云峰崎峙”太湖石

此太湖石山子,石质滑腻,沟壑顺长,枯干瘦挺,如古木一段,自下而上,自然律动,纹路若丝络般随山势扭转,沟壑相间。端险挺立,崷崪婉转,亭然秀耸,有入云之势。

太湖石,产于太湖地区而得名。它有“皱、漏、瘦、透”的特点,形态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也是种类繁多的石种。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说:“石有族,聚太湖为甲。”大湖石以大型居多,适合做园林石,偶有奇趣小石,可置案头清玩,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清“听空”太湖石

英石,产于广州的英山而得名。清代蒋超伯《通斋诗话》中说:“英石之妙,在皱、瘦、透,此三字可借以论诗”,可见其形态。而其颜色,在宋代杜绾《云林石谱》中记载:“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以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婉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又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有声。“可见有四种颜色。

清王褆款“苍瑛”英石

此英石若苍龙盘卧。山峰团圞,沟壑遍布,处处嵌空,主峰并不突出,缓缓而起,较为凝重,一侧较远有小峰相持,山峰向外侧倾仄,为石山子增加了动势。随形而施,若东山落雪。

石面篆书镌刻:苍瑛款识:王褆。王褆原名寿祺,更名褆,字维季,号福厂、屈匏,七十后号持默老人,别署印佣、锄石农、罗刹江民,室名糜砚斋、春住楼。浙江杭州人。同伯子。

昆石,产于江苏的昆山而得名,中四大名石当中最稀缺的品种。其产地狭小,产量不大,宋、明、清、民国及建国后,都曾颁布款采令。因大材绝少,故多用于案头清供。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说:昆石“出昆山马鞍山下,生于山中,掘之乃得。以色白者为贵,有鸡骨片、胡桃声二种”。它的特点是外形精巧细致、晶莹剔透,富有玲珑风姿。洁白光润,质地缜密。内在结构丰富,细致观察,可见峰峦沟壑、曲径幽深的内景,有内外皆可见的特色。

清研山道人款昆石供石摆件

此石整体造型嶙峋嵌空,石体遍布不规则的块状凸隆和通透洞穴。孔洞钩连贯通,迭压交错,脊棱锋利流畅,置于居室,予人以蓬勃大气之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