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湾,是岭南地区重要的陶器产区。石湾也以陶塑,即“石湾公仔”声名远播。石湾陶塑的历史,远比日用瓦器要短。
近代案头陶塑风格的演变
案头摆件陶塑,明清时期早已有之,题材大多是仙佛人物,为人们日常供奉之用。清末民初,小件的案头摆件陶塑,题材多样、从业者众,开始走向全盛并受人瞩目。
在年广东文物展上展出的潘玉书作品“瘦骨仙”
清末民国时期的石湾名匠包括黄古珍(约年)、黄炳(约生于年)、陈渭岩(约年)、陈祖(约年)、刘佐潮(年)、潘玉书(年)等。他们的陶艺制品,以案头摆件的小件石湾公仔为主。石湾生产小件人物、鸟兽陶塑的历史悠久。但近代以来的石湾陶塑,以赏玩、装饰为创作目的,有着鲜明的艺术意涵和审美意趣。这与历史上那些或为陪葬、或为日常祭拜、或为小儿玩物的小件陶塑截然不同。
潘玉书卞庄打虎高20厘米二义草堂藏
上述的瓦脊、大型人物陶塑均由花盆行生产;而“公仔行”的“公仔”,在广州话里就有“小件玩偶”的意思,其产品以案头摆件的人物、动物、鸟兽等小件陶塑为主,其成行时间较晚,大约是清末才逐步成行。陈渭岩、黄古珍、陈祖均是出身于花盆行。
潘玉书华佗高74厘米澳门艺术博物馆藏
来自花盆行、熟悉人物瓦脊和大型人物陶塑的工匠加入公仔行,也就意味着摆件陶塑深受瓦脊陶塑风格的影响。清中后期的小件人物雕塑,常常整体施釉。这种手法减免了细节刻画的必要,头和四肢的表情、动作极为简单。而在清末,石湾小件陶塑的风格为之一变。由于早期参与创作的名家大部分都是花盆行出身,因此,这个时期的陶塑既有瓦脊公仔大刀阔斧的简练,同时又开始注重头、四肢的细节表现,别具韵味。石湾的陶塑者,大概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追求艺术意味,以此吸引观众细心把玩。
黄炳猫高12.8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在这一风格转变过程中,黄炳是其中一位重要的名匠。他有小件的人物、动物陶塑存世,其中尤以动物为著。釉色在其陶塑不再重要,他更注重以陶土的原色(胎色)表现人物、动物的形态。其猫、鸭作品,通体不施釉,直接在其胎泥上刻画猫的细毛、鸭子羽毛,极力表现动物的动态和神韵。在石湾当地,这种塑造动物毛发的技法称为“胎毛技法”。施毛是中国工笔画常用的技法,同时黄炳也有画作存世,相信他的“胎毛技法”是吸收了中国画的技法。
陈渭岩六祖惠能像高93厘米澳门艺术博物馆藏
黄炳之后的两位重要陶艺家陈渭岩与其徒弟潘玉书,两者作品风格相互间的传承与分歧,也很能体现清末民初石湾陶塑技法与风格的变化。花盆行出身的陈渭岩,以大、中型陶塑为代表作品,人物动态的刻画、衣服纹饰的表现均较为简练含蓄。人物常常是正襟而坐,姿态端庄而面容庄重。如其代表作《六祖惠能像》,六祖坐姿端正庄严,面容慈祥。与陈渭岩在年南洋劝业会上所展示的七座人物陶塑,风格一致。相比之下,其徒弟潘玉书的陶艺作品,在继承其师父的陶塑技法之余,在人物情节(动作)的选取以及人物性格、动态的表现,尤其是以衣纹的流动等方面有更多的设计。比如他的《贵妃醉酒》,侍女手扶贵妃,贵妃的帔帛飞扬,眉眼惺忪,很好地表现了贵妃“醉酒”后的媚态,而两人流畅婉转的衣纹,表现了贵妃醉后的脚步蹒跚。潘玉书的《卞庄打虎》,可能是他较为成熟的晚期作品。在情节的设定上,与他的其他作品显现出有更多的匠心。与陈渭岩正襟危坐的造像相比,潘玉书的作品反映了他具有更为强烈的艺术表达意图。潘玉书的艺术风格,不仅对同时期,对后世的石湾陶艺也有深远的影响。
潘玉书贵妃醉酒高32厘米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从陈渭岩到潘玉书的风格传承与转变,也印证了从瓦脊陶塑到摆件陶塑,陶塑家需要有更多的艺术主动性地进行艺术创作,这与陶塑工匠按照固定程式有限度地发挥创作,是截然不同的。
无论是身前身后,刘佐潮或许都没有潘玉书出名。但纯粹公仔行起家的刘佐潮,其个人风格或许更能体现的较为纯粹的公仔行陶塑风格,更为古拙意长。刘佐潮的人物,多是“擒缩”(缩腰),个体通常较小。与潘玉书细腻的衣纹处理不同,刘佐潮对衣纹的处理十分简练,创作者着力于头部、手部、脚部细节的刻画。
“美术”观念影响下的石湾陶塑
近代花盆行之衰落与公仔行之兴起的原因,与清末民国时期展览会的兴起关系密切,尤其是展览会对“美术”概念的推广与强化。人们开始以“艺术品”的标准看待石湾陶塑的同时,其艺术评价的标准也开始建立。大约也是在这个时期,“传神”不仅成为了时人赞颂石湾陶塑的重要评价,也成为石湾陶塑风格的重要特征。
刘佐潮拍蚊公高8.5厘米
潘玉书在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以及人物的动作,尤其是能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动作,都处理得非常细腻,令人物传神灵动,为观众营造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些细节,是用于远距离观赏的瓦脊陶塑所没有,也不需要的。而潘玉书的风格以及手法,正迎合了摆件陶塑可近距离摩挲把玩的特点。也难怪他拥有众多的艺术赞助人,名满岭南。
佚名拍蚊公高11、长18厘米原石湾美术陶瓷厂藏
民国时期的石湾人物陶塑在题材上有所创新,相信与陶艺人开始有“艺术创作”的概念密不可分。根据省港博物馆的藏品,在明代至清代晚期以前,诸如观音、达摩、李白醉酒等为题材的人物陶塑已流行。随着摆件人物陶塑的兴起,在清末、民国时期陶塑题材开始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神佛、神话故事和传说。清末开始有表现现实人物的陶塑,诸如林则徐、陈渭岩本人的陶像。而在民国,诸如瘦骨仙、拍蚊公等反映市井生活的题材,更是这个时期一个很有意思的新主题。这类题材,常常是一个瘦骨嶙峋的男子坐在蒲团上,一腿竖起,双手自然垂下,又或一手垂下、一手正在举起准备拍打蚊子。全身以胎泥表现,骨骼清晰可见,突出其“瘦”,将石湾陶泥的可塑性充分发挥。而拍蚊的动作、表情栩栩如生,意味悠长。除了市井人物外,仕女题材也是这个时期兴起的新题材,潘玉书的仕女陶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艺术品风格的时代差异,是研究者分析作品风格源流之根据,更是作品断代、辨伪的重要依据。
原文作者:黎丽明
原文来源:《收藏家》年12月刊《从仰视到平视——近代石湾陶塑艺术风格的源流与演变》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