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游玩,少不了游山玩水逛庙逛道观。年轻时想看书看不到,买不起。只要有字的东西,都愿意拿过来翻翻。工作后,有几年的工资,吃喝用之外,都被我拿去买书了。以至于邮局一个女职员记住了我,每到一种新的文学杂志,会给我留一本。新华书店的可选书不太多,捡经典的买些。今天,家中书橱里,有八十年代最早出版的四大名著,国外经典、康熙字典等,像鸡肋一样地摆着。
年龄大了,眼睛好的傲娇成了过去式。书橱里,有一摞不知该如何处理的小册子放了很长时间。它们,都是外出游玩逛寺庙,在香案上取的。大的著名寺庙,小册子不多,佛物流通处很大,什么都看银子说话。本着了解的目的,家中最早的两本经书就是在高旻寺买的。买回来简单翻过,未做细致研究。一来这种书比小说乏味,二来怕看进去影响工作和生活。
逛过很多寺庙。有的庙里,看不到什么人。每个殿里,有一两个和尚坐着,像看家护院的一般,面前有本“功德簿”。有人进来,有的招呼一声“随喜”,有的抬头望望继续打盹,有的在梦中云游不动弹……
转进里面,会有一座香案,上面放些小册子。大多数印刷简单,只有薄薄几页。拿起来随手翻翻,两三分钟便看完了。有“欢迎取阅”的纸条夹杂其中。免费取阅。
忽然想起中国的印刷术。印刷术与火药、造纸、指南针并称中国四大发明。在印刷术发明前,中国人的文字,是镌刻。竹简、木牍是最早的载体。“学富五车”的赞誉,放在今天真的不值一提。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丞相大臣们桌上一捆一捆的简牍,加起来能有多少字?
前阵子扬州双博馆特展厅举办了一个“秦代里耶竹简展”。一根简牍上的文字,平均十来个二十个是多的。后来有了丝绸和纸,文字也不是普通大众可以接触的昂贵品。全国类似于成都洛川的惜字塔,证明古人对文字的敬畏。
佛教传入中国,逐步走近老百姓的生活中。弘扬佛法的需要,一些与佛经故事相关的变文小册子,最早出现在唐代。由于这类文字需求量激增,引发了印刷术的飞跃发展。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皆属于唐朝。最早的印刷出版书,是唐代刊行的《金刚经》。最早发现的一本微型《陀罗尼佛经》,含有女皇武则天颁行的则天文字。
佛教以及僧众参与到雕版印刷术的研究推广中,加速了印刷术的进步和发展。想来那时候一本小册子,一定价值不菲。相比今天放在寺院的免费赠送,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免费,经过看到了,不管是否信奉佛学,会随手带一两本。还有一些经书,印刷质量很好。当时翻看不懂。忍不住装进包里带回家。林林总总,这样的小册子竟存了不少。除了极少数回家翻看过,点儿书回来咋样便咋样地放着。
不看还有一个原因,有的内容实在不喜欢。看过不止一两本,其内容有点类似流行了好多年的短信、如今朋友圈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