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1226/4317332.html
文化交流特约作者陈富强
南宋名臣范成大入处州(今浙江丽水),是乾道三年(公元年),距今逾年。由此再上溯至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年),逾年,两数相加,逾年。这是丽水通济堰的年龄。
梳理中国的水利设施,如果遗漏通济堰,通常是一个常识性错误。虽然我没有十分丰富的水利方面学识,但对于中国最著名的水利设施,我还是大致能说出一二。我研究电力多年,而水利总是和电力连在一起。水电一家,是近现代史上最明显不过的孪生双胞,密不可分,所谓无水不成电。当然,古代的水利设施,则更侧重于治水,比如新疆的坎尔井,成都的都江堰,丽水的通济堰。
但我确实犯了一个常识性的甚至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多年以前,我参与《中国治水史诗》的创作,这部堪称中国治水百科全书的巨作,汇集了当代近百名作家的智慧。我主笔浙江篇。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写起,由鉴湖而至苏东坡疏浚西湖,再由京杭大运河南端而循钱塘江源头顺流而下,写到了千岛湖的形成,富春江的山水。凡浙江水利,皆一一收录。但我居然将浙江重要的通济堰放在一边,在成文时,竟然遗忘了。直至书出版,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重大失误。
数月后,一封来自丽水的手写书信出现在我的案头。自从有了网络,我已经很少接触到类似书信。我展开一阅,居然读出一身冷汗。此信作者是丽水一位很有声望的老作家,名叫吴刚戟。吴老先生在信中指出,既然写浙江水利,怎么可以不写通济堰?我从吴老先生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的失望,甚至气愤。冷静思想,我在写作过程中,的确没有把通济堰列上重点,以至于在最后成稿时,将其遗漏。一方面是我缺乏对通济堰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见自己治学的不够严谨。我当即给吴老先生回函,除了检讨,我也向他保证,会修订我主笔的浙江治水篇,尽可能弥补这个缺憾。
通济堰景区。
后来,虽然有关通济堰的内容,我作了增补,并且在发表和收录其他文本时,用的是完整篇章,但这个遗憾却一直压在我的心头,难以排解。且不说通济堰的历史可与都江堰媲美,仅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这个记录,就足以说明通济堰在世界水利史上的不同凡响。国外最早的拱坝是西班牙人建于16世纪的爱尔其拱坝和意大利人建于年的邦达尔多拱坝,而始建于公元年的通济堰比它们的历史要早多年。所以,后来通济堰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变得理所当然。
在我主笔浙江治水篇10年后,我第一次见到通济堰真容。虽然稍晚了一些,但相比古堰年的历史,10年不过沧海一粟。
从石函引水桥,过文昌阁,向古堰行米,即到通济堰坝体。石函引水桥是一座水上立交桥,建造的起因是距离古堰拱形大坝米处有一条名为泉坑的山坑,其水横贯通济堰渠道,每遇山洪暴发就挟带大量沙砾和卵石冲泄而下,淤塞渠道,使堰水受阻,需经常疏通。面对如此水患,很久以来似乎没有很好的根除方法。直到北宋政和元年,时任知县王褆按邑人叶秉心的建议,在通济堰上建造了一座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俗称“三洞桥”。引泉坑水从桥面上通过,进入瓯江,渠水从桥下穿流,两者互不相扰。由此避免了坑水的沙石堵塞堰渠,使渠水畅通无阻,不需年年疏导,真有“石函一成……五十年无工役之扰”的功效。可见当时设计、建筑水平已经十分高超。据称,曾有一位名叫福田的日本人站在“三洞桥”上赞叹说:“当世界上尚无立交桥时,中国人已在这山乡建造了水的立交桥”。
护堤的古樟群堪称通济堰一景。这些香樟树,树龄通常有数百年之久。其中一棵已枯死,但神奇的是,如果不经点拨,很难看出这棵古樟已无绿叶,因为在水渠的对岸,也有一棵同样古老的香樟,那棵树依旧枝繁叶茂,两树的枝叶在水渠上空相触,茂密的绿叶覆盖住枯树的枝叶,倘若不加细辨,很难区分。这些樟树苍劲挺拔,遮天盖地,扎根于泥土之下,盘根错节,为护堰尽毕生之力。而樟树散发出来的特有清香,有时间的味道,绕百年而不散。
通济堰的修建,在古代算得上大工程,参与人无数,但给后世留下的史料,经过民间千年口口相传,其实并不丰富。在堰口堤坝上,竖有詹司马、南司马石像,“二司马”是最初的建造者。石像边上的碑文,简述“二司马”建堰史。南朝梁天监四年,即公元年,詹司马奏请在松阴溪与大溪江合流处筑堰坝,朝廷又遣南司马共治其事,首创拱坝形式得以建成,汇松阴溪水入堰渠,渠道自大坝至白桥注入大溪,全长23公里,灌溉农田2.5万亩。此后,又有郡人参政何澹,民间也称何丞相,奏请朝廷“为图久远,不费修筑”,调兵人,历时3年重建通济堰,大坝由原来的木筱结构改为结石结构。为使其永固,并造铁炉36座,用铁水灌入石坝缝隙中,使大坝牢不可摧。
通济堰名的出现,几乎是在古堰建造完成多年以后。南宋绍兴八年,也就是公元年,据沈国琛《通济堰》载:“南渡后,汶上赵学老分宰县事,深羡是堰之利民勘博也,赐名‘通济’以美之……”从此,通济古堰以其卓然的姿态,立碧湖平原之上,让瓯江两岸风调雨顺,再无水患之忧。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小镇。世界首批灌溉工程遗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所在地——通济堰。
时间过去年,除“二司马”、何澹,与通济堰关系非同一般的还有南宋诗人范成大。范氏以田园诗留名,一生创作诗歌近首,其中大多为田园诗。但颇为诡奇的是范成大任处州(即如今的丽水),任职时间只有短短9个月,却成为处州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一位知府。而且,在范成大浩瀚的田园诗里,居然找不到与丽水有关的田园诗。不过,他与通济堰的不解之缘,却让他以另一种书写方式留下不朽诗篇。
通济堰自古留有堰史、堰规,对筑堰、护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宋代范成大、明代汤显祖等曾任职处州的官员都曾经为通济堰树碑撰文。其中最著名的当系范成大《通济堰规》碑和南宋初年《通济堰图》碑及水系图碑。这些都是研究通济堰历史和管理制度的最珍贵水利文物和实物资料,不可多得。
范成大任职处州期间,主持修整通济堰。更为重要的是,他亲自制定和撰写堰规,立碑勒石,“文意赅简,书逼苏黄”,手迹犹在。他兴工3个月修复通济堰,并挥毫书写《通济堰规》20条,记言14行,立碑以告来者。此《堰规》已经沿用了数百年。《括苍金石志》称:“范公条规,百世遵守可也”,可见其价值所在。
至于范成大为何没有在处州留下他的田园诗,丽水博物馆张慧琴曾撰文分析。张文称:范成大乾道三年(年)十二月知处州,真正赴任是在乾道四年七月,乾道五年五月离任,因此在处州只有9个月。时间虽短暂,但为民办的实事甚多。如创义役,以解百姓当差的后顾之忧;修复通济堰,使民享其利;上《论不举子疏》,置专款养孤儿,并为民请命,减浙东丁钱等;同时,新建处州带郭浮桥——平政桥,此桥几经重修,在年小水门大桥建成前,一直是府城南北的唯一通道。其中创义役、修复通济堰在《宋史》本传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正是因为有“忧稼穑、悯老农”的忧民意识,诗人很想通过自己的吏治去为民办事,对于田园风光自然无暇顾及了。
然而,范成大留在通济堰的《堰规》,显然是更有浩然之气的田园诗。
通济堰一景。
我去丽水,正值雨季,连续数日密雨,从上游下泄的流水,已淹没古堰,只见微黄的流水,在堰坝之前汇成一个安静的湖,等到漫过坝体,向下游浩荡而去时,就是激流。激流之上,露出水面的,是两岸青山,和堰下的绿洲。其中一处小洲,流水溢过树丛,叠石不动,不由让人想起宋代晁公溯描写通济堰的诗句:“横江三百丈,遥见石嶙峋。”
沿通济堰顺流而下,两岸风景如画。其地天生丽质,也就有了古堰画乡的美名。坐船从古堰一侧渡向对岸,埠头一棵樟树,堪称树王。一树成林,遮住一个不小的广场,使烈日之下,也有了清凉之所。而在树旁的饭馆,如能吃上一尾瓯江的鱼,则更好。坐于窗下,可眺瓯江,远山如黛,几叶帆影,疏影横斜过窗前。
从远处眺望通济堰,我想起曾经主笔创作的浙江治水篇,有一种巨大的缺憾终于弥补的欣慰。同为宋,北宋有苏轼,疏浚西湖,因湖上一堤,为苏堤;南宋有范成大,西湖西行五百里,修古堰通济,而名留青史。他们都是诗人,都以诗名流芳,但都以改造或修缮水利设施而为民得利。一南一北,一前一后,异曲同工,“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说的就是范成大和苏东坡吧。
AncientTongjiWeirSysteminSouthernZhejiang
ImadeanunforgivablemistakeyearsagowhenIwasinchargeofwritingavolumetracingZhejiang’sac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