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nb.ifeng.com/a/20180426/6532940_0.shtml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是重要的民俗大节。
端午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已成为端午节的标志被世代传承下来。
今年端午节期间,上海各文化场所策划端午系列活动,让大家通过手工艺制作、中医分享互动、文旅体验等方式了解端午节相关习俗,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度过佳节。
体验海派面塑非遗
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里,海派面塑第三代传人汤健现场指导市民制作面塑作品“老鼠抱粽”。上海面塑是海派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类之一,更是上海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汤健介绍,面塑有一千多年历史,主要材料是面粉、面团,和民俗节日关系很大。以前,每逢过年过节都有相应动物造型的面塑供品。
面塑最早产生于北方,颜色鲜艳、质朴生动,海派面塑由赵阔明从北方带来,并融入了上海的文化特点,吸收、借鉴各个地方的特色,形成了有别于传统面塑的细腻、精致的风格。海派面塑题材广泛,擅长表现人物,比如戏曲、中国传统故事等,注重作者个人艺术风格的表达。
说到面塑,很多人都留有小时候在街头看人捏面人、买面人的记忆。汤健介绍,如今面塑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非遗,更注重文化艺术的内涵。“我们想靠作品来传承,让它有艺术表现力,而不仅仅局限于街头的现场表演。赵阔明能成为海派面塑传承人,也因为他的作品脱离了街头棍棒面人的形式,而是像陈设艺术品一样可以案头把玩,赋予了面塑艺术性。作为后继者,我们也需要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汤健是学国画出身,因为喜欢面塑而成为面塑传承人。除了用面塑捏传统戏曲人物,她把面塑和国画结合,或用面塑形式“复原”国画《捣练图》,或用国画背景结合面塑造型打造《山海经》的立体版“插图”,创造出一系列具有艺术气息的面塑作品。现场教学的“老鼠抱粽”结合了传统民俗和卡通造型,可爱活泼,和端午节气呼应,向大众推广面塑非遗技艺。
此前,万代南梦宫(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时,曾邀请汤健和海派剪纸艺术家李诗忆在现场创作表演,用海派面塑与海派剪纸的方式,将万代南梦宫的经典IP太鼓达人与吃豆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进行演绎。这是面塑非遗结合商业IP的一次推广。
不过,这些面塑太鼓达人仅用于活动,并没有量产和销售计划。“手工艺无法大批量做,而且每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汤健认为,每个非遗项目有自己的特点,面塑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少,和面塑材料的局限性和保存时间有限相关。
面塑最早起源于北方的花馍,是一种实用品,以往婚丧嫁娶节日都有面塑供品。汤健认为,面塑的实用性如今很难恢复,除了传承推广外,可以适当和食品雕刻结合,做一些合作产品。她更希望海派面塑逐步艺术化,未来能成为一个艺术门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面塑材料的局限性也是它的特点,对于面塑来说,过程更重要。”
模仿古人体验端午节
端午佳节融避邪、防疫等多种民俗为一体。上海影视乐园结合园区特有的景观和制作班底举办“粽香”端午欢乐季主题活动,邀请市民游客“仿古人游端午”。
吃粽子是端午必不可少的民俗。“粽”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贡品,到了晋代才正式定粽子为端午节庆食物。乐园引进了非遗美食范粽娘五花大肉粽和叶榭软糕供游客品尝。叶榭软糕始于明万历元年()年,是上海地区传统名吃,具有松、软、甜、香、肥五大特点,加入薄荷后,也是夏日饮食佳品。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尽管端午并没有登高的习俗,但其来源里也有登高,顺从阳气的含义。攀爬登高也一直是古人喜爱的活动之一。最近,影视乐园陕西路上增加了攀岩体验项目——“攀登者”,游客不妨登上高处,在端午节模仿古代的诗人抒怀、祈福。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影视乐园里,游客还可现场体验观摩邻家阿婆传授制作端午香囊、包粽子的技艺,亲自感受古人过端午的手工技艺。
除了端午特色活动,影视乐园中还有《秋蝉》《民国奇探》《鬓边不是海棠红》《镇魂》《伪装者》《色戒》《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长恨歌》《功夫》等热播剧和电影的经典场景再现。
游客可以重温这些影视剧的场景,拍摄一组属于自己的剧照。先施、永安、新新三大公司和石库门里弄、浙江路桥、尖顶教堂间等旧日街景,也在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声中,带给游客老上海风土人情的沉浸之旅。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影视乐园接待游客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同时继续实施门票预约机制。为了给游客增添更多互动、趣味性的项目,园区以端午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挖掘乐园潜在的影视文化资源,增加游客体验度,让来园游客度过安全、欢乐的传统佳节。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钟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