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621/5478875.html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正月十五的记忆
文/赵允兵
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母亲就会念叨:正月十五大似年,吃块肥肉好种田……每听到母亲的念叨,心里都会生出隐隐感伤,母亲的话外之意,无非是过了正月十五这年就算过完了,就该忙农事了……其实,传统节日大多是与农耕扯上关系的,家乡就有“早过十五晚过年”的习俗(意思是正月十五过越的早,庄稼收割的就越早)。于是,母亲一般会在正月十四晚上就把菜配好,正月十五凌晨就起床生火做饭,躺在床上的我们只到被厨房里炒菜声和外面鞭炮声吵醒才会起床,这时门外一片朦胧。我们在父亲的指挥下,忙着点燃案头上的香烛和一对纸糊的红灯笼挂在屋檐下,然后,我用一根长竹杆挑起一挂长长的鞭炮迫不及待的点燃。在一阵噼里啪啦声中,鞭炮随即成了一地红纸屑。放完鞭炮,一家人就围坐在饭桌旁享受这顿年后丰盛的大餐了。那时,物资生活匮乏,尽管农村生活艰苦,但每到过年过节母亲都会变着法儿整出几道像样的“硬菜”。母亲配菜谱时,不仅讲究实惠,还要讨个“口彩”,其中有四道菜是必须要做的:一道是清蒸糯米肉圆子,喻示着一家人团团圆圆;二道是烩酥鱼(鲢鱼或青鱼切块粘淀粉和鸡蛋,用油炸酥),喻示着年年有鱼(余);三道菜是粉丝烧猪大肠,母亲叫“钱串子”,喻示着聚财;四道菜是炒年糕,喻示着年年“高升”。在吃饭时母亲也有讲究,就是碗里的米饭不能吃完了,要故意留些剩饭,俗称“仓底子”,喻示来年粮仓里粮食吃不完。就这样,一顿普普通通的团圆饭,在母亲的“导演”下,硬是吃成了一顿富含农耕文化的年俗大餐……正月十五对我来说还有另一个盼头:是我的生日。我是牛年正月十五早晨出生的,母亲每提及我的生日就说我这头牛“好吃”,按老人们的说法是,过年过节出生的人就“好吃”。那时我所享受到的生日礼物,就是母亲会乘着烧开水机会煮二个鸡蛋,悄悄的塞进我的口袋,这也是哥哥姐姐们享受不到的待遇,年年如此,生日蛋也成了我温暖的记忆。正月十五闹元宵。但乡下人生活单调,晚上也没有什么可“闹”的,也就是吃顿元宵这正月十五就算过了。下午时分,母亲就会召集姐姐们和糯米面搓元宵了,有油盐的、也有糖水的,还有的人家炒旱元宵,吃罢元宵,村子里家家屋檐下随风摇曳的红灯笼就成了一道最美的夜景,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这就是我儿时过正月十五时的一些情景,可以说,沾染着农耕文明传承下来的传统习俗,承载着一种抹不去的节日情怀。团圆饭、糖元宵、还有那红灯笼……都各有内涵,是母亲对家庭团圆的企盼,更是对庄稼丰收、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作者:赵允兵寿县人,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
刊头书法丨黄先舜
寿州文艺编辑部
主编│王晓珂
副主编│金茂举聂浩涂德轩
编辑部主任│黄锐
常务理事│牛玉革葛厚远曹燕张宇王群
编辑部成员│许之格李军泽陶标杨华成胡三虎刘慧新朱公荣张进鲍润
摄影编辑│王玉明宋桂全许珍杨静
写出你的故事、写出你的精彩,这里是你自由自在的蓝天,任你飞翔!欢迎你的来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