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相关知识 http://m.39.net/pf/a_4503168.html
编者按:当今的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作人,三怕写作文。其中写作文是学生最为害怕的。而教师呢?由于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逼得很多教师放弃作文训练,只抓容易得分的字词句教学。这样以来,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差,每年的高考阅卷教师都在哀叹学生作文水平一届不如一届,而且下滑幅度非常大。现在的作文教学,不是怎样写的问题,而是要学生多写。那些作文技法之类的辅导书真的不管用。好比游泳,讲得再多,不下水训练,也是枉然。缘于此,我写了这篇文章,文中的例子多是大家熟悉的,而且并列在一起,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重视作文的数量。至于文章写得是否好,道理讲得是否透彻,还请大家多提建设性批评性意见。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
汪曾祺说:教学生写作文,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写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好文章是“写”出来的。
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师,讲起作文行话,头头是道,层出不穷:“开门见山”啦,“过渡自然”啦,“详略得当”啦,“首尾照应”啦,等等。可是,学生拿起笔来,无论抓耳挠腮也好,还是苦思冥想也罢,就是开不了“门”,过不了“渡”……。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学生写得太少的缘故吧。文章要想质量好,先得数量多,写得越多越好。作文课堂上的那几篇作文,只能算是写作的范例,根本经不起考场上的实战检验。不要指望只练习几篇应试的“八股文”,再凭几个动听的“写作技法”,就能练成挥洒自如的作文功夫。写作的巨匠,可以说,无一例外不是勤写多练的楷模。
鲁迅堪称文学大师吧,他码起来的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算竖起了一座丰碑。生前发表的文字姑且不说,单是看看他“流水帐”式的日记,洋洋洒洒十多本,也是百万字的书写量啊。如果算上他写在“风花雪月”边上的小品文,毫无疑问,鲁迅是长年累月坚持写作的练笔大家。
胡适做北大校长时,每天不是为报刊奋笔疾书,就是为学校起草文件。桌上是手稿,沙发椅上是日记本,连地上摆的都是刚写就的毛笔字条幅。无论是到美国演讲,还是到欧洲考察,日记本始终不离左右。无论在飞机火车上,还是每到一地,他握在手上的首先是笔和文稿纸。正是这种勤于书写的习惯,才使得他的文章语言生动,知识丰富。
沈从文小学毕业,就去当兵。后到北京,住在会馆,吃不饱,穿不暖,经常流鼻血,但手中的笔从来没有停止过,写下了数以千万计的文字。当教师后,几乎每天要写一篇习作,每年要出三本习作集,供学生模仿学习。后来搬家时那些堆积如山的书稿练习簿之类的,多得要动用大卡车来拖。正是因为这些日积月累的书写,他才跨入世界著名作家的行列。
余秋雨也是一位勤奋写作的练笔高手。数年间,《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就像一股旋风,呈现在读者面前。笔力厚重,气势宏大,语言犹如阅兵方阵,具有深刻的幽默感和洞察力。因为此前,他书架上排得满满的,尽是他写下的讲义和文稿;甚至案头、床下、椅子上、窗台上,到处都是他随手写下的灵感妙思。顾准,即使打入社会的底层,连最基本的自由也不能保障,更不要说温饱了,仍然也没有中断思考和书写。我们现在读到的《顾准日记》和《顾准文集》,没有不为之震撼的。他被现代人称作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就是因为他在最困难时期仍然保持了记录日常生活、工作、思索的习惯。安妮十三岁生日时,得到了一本粉红色格子布面的日记本。在两年时间里,她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在日记本中贴上一些旧照、明信片和画片等,在一旁工整地写下文字说明。有时为了做补充,她还贴上一些夹页。就是这些充满稚气的文字,在年得以出版,目前在全球印行已达25万册。
学生作文,犹如蜜蜂酿蜜,需不断地跋山涉水,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平时,在忙碌的间隙,给同学、老师和家人写完一封信;每晚用10分钟,在日记本上不经意地写下一件事;星期天的中午,在周记本上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年底盘点,将很有成就感,心情必定是快乐无比,自豪无穷的!
“三天一小作(文),七天一大作(文)”,这才是写作的“根本大法”和“最好秘笈”。只有多写,才会产生文似泉涌、辍笔不忍的灵感;只有多写,才会享受洋洋千言、跃然纸上的乐趣。“写”到此种境界,还会迷信那些层出不穷的行话吗?大家肯定会说,哦,好文章原来是不断“写”出来的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